传统书店倒闭潮来袭 书号的成本有望降低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1-03 08:41:00

书号成本有望降低

吴佩现在对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感到有些后悔。

“我是2008年来北京的,文科学生,只有出版和媒体两个选择,媒体还需要很长的实习期,就选择了容易上手的出版。但5年过去了,工资基本没涨过,到现在还是跟朋友挤在一个屋子里。”吴佩说,对于文科毕业生来说,民营出版本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相对容易进入,都按市场需要运作,不像出版社,基本都要考试,有时甚至还要托关系。

“我们跟出版社之间,是比较奇怪的关系:一方面我们的书是互相竞争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得用他们的书号出书,一个书号一两万,并不包括印刷成本。”吴佩介绍。

在出版业,出版社与书商之间的书号买卖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民营出版商本身没有拥有书号的资质,只有出版社才能够申报书号,于是双方的买卖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

“就算是作者自费出书,书号费用也是要承担的,也不比我们自己出书要少,有品牌价值的出版社往往贵很多;而那些没有品牌价值的出版社很多都自己不出书了,专门卖书号。当然也有出版社跟书商长期合作的,书商的书一直就在一个社里出,这样也有利于建立他自己的品牌。书商也可以把自己的标识放在书里稍微不那么显眼的位置。”吴佩说道。

但在2013年以后,书号的成本有望降低。

新成立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3年7月取消了其部门职责20项,涉及出版领域13项、广电领域7项,其中,取消书号总量调控的职责一项让出版人感到十分兴奋。

“没有书号总量就是说出版社拿到书号更容易了,可能我们的成本会低一些;另一方面还注明说要创新书号管理方式,也许将来我们可以获得取得书号的资质?”吴佩认为,只要书号真正放开,那些空壳的出版社必然会被民营出版所代替,“至少可以这样联想。那样我们跟出版社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放开书号还很远,不是近期的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要放开书号,首先是必须建立新出版社的准入机制,并且要建立出版社的退出机制,完全将出版社交给市场,这样的改革在目前还很难做到。但目前已经允许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公司互相参股、合资,其实有条件的民营出版完全可以以这种方式获得书号。”

肖东发所说的出版社合资早在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便已经实行,其中提到“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开展国有民营联合运作的试点工作,逐步做到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

但由于出版社与民营书商之间实力差距巨大,往往是组建后的出版集团出资后收购改组书商,如原来的共和联动被凤凰出版集团收购后更名为凤凰联动,就是典型的案例。

但更多的民营出版商并不想将自己辛苦建立的品牌拱手相让。北京时代华语董事长朱大平就坦言,自己曾多次婉拒了几家出版社的合作意向。

“第一,很多民营公司缺乏规范,国有资本能否控制得住?第二,合作初期双方有新鲜感,但国有出版社的一些劣势是否会渗入民营公司,也是我所担心的。我认为出版社不能涉足太深,否则会拖累合作;第三,如果国有控股而民营弱小,双方可能互相不放心,也会产生问题。”朱大平曾表示,书号的资源对于时代华语而言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

而另一家知名民营出版商新经典文化则选择了风险投资—2013年,由红杉资本向其注入1.5亿元人民币。在出版业,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而国内的大型出版集团资产基本在百亿元左右。

“在国内,摸爬滚打了20年后,有品牌价值的书商也就是那么几家了,他们的目标都是上市筹资,除了出版策划之外,还要建立自己的发行体系。而对于一般的公司,像我们这样的,跟出版社合作是很不错的选择。”吴佩说。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传统书店倒闭潮来袭 书号的成本有望降低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1-03 08:41:00
过去几年间,一场席卷全国的实体书店倒闭潮让传统出版业陷入严冬,部分书商被迫转向电子阅读领域。不过,2013年新成立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取消了书号总量调控这一职能,还是让坚守者感到兴奋。毕竟,此举将打破国有出版社垄断、售卖书号的畸形市场,大大降低出版成本。未来,唯有对整个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更深层次改革,才能让文化的春天真正到来。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