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控”银行领先机 金融地产结合将成大趋势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10-30 10:04:00

10月29日消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宣布以4亿美元代价战略性投资即将在香港IPO公开发售的徽商银行,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对此,我们认为,相对于此前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绿地集团控股盘锦市商业银行等个案,万科控股银行的案例意义更加重大。

纯房企与银行联姻正式解禁,产银结合将成大趋势

我们看到,在万科之前从未出现过纯房企控股银行机构的案例。事实上,以房地产为其中一个主业的多元化企业控股银行的案例倒不鲜见。例如,此前4天,越秀集团宣布以116.44亿港元收购香港创兴银行75%的已发行股本,成为后者最大股东;2011年9月,绿地集团通过增资控股成为盘锦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以煤炭和房地产为主业的淮南矿业集团也先后参股徽商银行,控股芜湖杨子银行等等。这些案例都不构成重大的“里程碑”事件。因为这些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集团旗下的其它业务可与房地产业务相匹敌,因此不受国家房市调控的限制。但对纯房企控股银行,国家监管部门一直对此严防死守。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控制房企的银行信贷一直都是房市调控的有效手段。

但时过境迁,过去几年严厉的限贷、限购实施效果表明,房价的调控最终要靠“疏导”供应而非“严堵”需求才能实现。基于这样一个思路转变,国家监管层前段时间才释放房企上市再融资的解禁信号,现在则对万科控股银行“开闸放水”。

在此我们认为,万科控股银行的重大意义在于:至此,国内纯房企与银行的联姻宣告正式解禁;今后,行业与银行深度融合发展将成行业发展大趋势。因为,十多年来,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行业里某个业务领域,如旅游地产、海外业务,或某种发展模式,如高杠杠、快周转,还是新的尝试,如基金、海外发债,每当一两家先行企业尝试成功后,马上就会涌现出众多的跟随者,过不了多久,整个行业就会形成蔚为壮观的发展潮流。我们相信这次也不例外,因为控股银行可以为房企带来融资创新,其好处远甚于信托、基金、海外发债等融资方式。

对房企形成多方实质利好,或引发行业经营、融资模式变革

通过对绿地、淮南矿业等案例的研究,我们认为,在纯房企控股银行后,将至少对企业发展形成三方面的有力支撑:

在房地产业务外形成多元化经营,形成另一高利润增长极。

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国内房企在房地产业务外形成多元主营业务的比例并不高,较多的是在行业内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多元经营。主因还是资金有限,企业无暇他顾。但银行是例外,因为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例如,在万科、越秀的案例中,企业仅投资30多亿和116亿港元就实现了对银行的控股,这对资产成百上千亿的企业不会造成压力。而且,银行的利润非常高: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赚6117亿元,占据了全部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不少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超过20%。这样,房企控股银行,相关投资本身就有可观回报,其盈利能力不亚于房地产本业,而且旱涝保收。

房地产行业将进入金融地产时代,融资便利和成本优化

虽然拥有自己的“控股银行”,多多少少对房企的项目形成支撑。但像万科这样的大企,并不缺资金,其更看重的是通过“控股银行”实现自身业务与金融的深度结合。比如,万科可以借助“控股银行”这个平台开发针对旗下项目做一些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相关的便利性更高和规模可以做的比较大,没有中间代理环节,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反哺企业房地产业务,对企业项目销售形成直接支撑

一直以来,房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银行的关系,因为银行一直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贷款用于买地和进行房地产开发,而且也涉及向开发商的客户提供按揭贷款。有了自己的控股银行后,房企的境遇将大为改善。比如,在万科的例子中,对于购买本企业产品的客户,万科可以让其通过徽商银行来办理按揭贷款,从而打造企业销售的一个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流动资金。 

(来源:财经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企“控”银行领先机 金融地产结合将成大趋势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10-30 10:04: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