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新政:9银行报价确定贷款基础利率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10-26 10:27:00

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标准由谁确定?以前一直是央行在指导。现在,该标准的确定权开始下放给了银行。国内9家银行成为了昨天开始实施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的首批报价行,并通过相关机制生成了第一个贷款基础利率。

  有报道称,这一基础利率针对的主要是银行的最优质客户,但记者了解到,在该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其实还可以下浮。

  昨日,重庆晨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上获悉,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从昨日起已开始正式实施贷款基础利率(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包括工、农、中、建、交5大国有行在内的9家银行成为首批报价行。

  新政出台

  九行报价生成贷款基础利率

  今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当时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由于贷款利率没有上下限,因此央行可能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而是由各大银行自主定价。

  如今,郭田勇的这种设想成为现实。央行表示,昨日起正式实施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将贷款基础利率的定价权下放给各大银行,而按照此前的规定,各大银行的贷款利率应在央行发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的实施或意味着现行的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已经开始实施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指报价行先自主报出本行贷款最优利率,再指定发布人对相关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最终形成一个贷款基础利率报价的平均利率,并对外公布。

  首批9家报价行分别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浦发、兴业。

  根据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公布的信息,昨日9家报价行通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生成的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为5.71%,而目前央行规定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6%,这意味着“贷款基础利率”比“贷款基准利率”下降了0.29个百分点。

  那么贷款基础利率下降是否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更低呢?银河证券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认为,央行推行这种新的报价机制的目的就是在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从目前情况看,还不足以使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降低。

  “现在贷款依然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在银行与银行之间还未形成充分竞争时,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可能会维持一个相对高水平的报价,或者说虽然报价比较低,但真正执行时却被上浮。”付鹏解释说,贷款基础利率(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下浮)其实是针对银行的最优质客户的,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享受到这一利率的可能性并不大。

  不过,付鹏表示,此后,央行可能会继续推行其他配套政策,将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中,让银行充分竞争,届时,企业的融资成本才可能真正降低。

  业内解读

  资金供需双方能够有的放矢

  无论如何,仅从机制的角度来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可以算是金融行业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重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实施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银行间贷款利率的沟通渠道,“过去,银行对于贷款利率的报价通常是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他们的单个报价可能反映出单个银行的资金供求关系,但很难反映整个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分,最终拿出得分,这是很多竞赛中使用的较为公平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报价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资金供需双方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见面’,大致就相当于‘圆桌会议’吧,而能够摆在这个‘圆桌会议’上的报价,又是建立在各家银行报价样本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此一来,市场的实际利益状况可望得到较为真实的反映,各方的利益也可望得到最大的平衡。”该人士说。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利率新政:9银行报价确定贷款基础利率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10-26 10:27:00
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标准由谁确定?以前一直是央行在指导。现在,该标准的确定权开始下放给了银行。国内9家银行成为了昨天开始实施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的首批报价行,并通过相关机制生成了第一个贷款基础利率。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