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50.7万 人地矛盾突出

来源:京华时报 2013-09-18 07:53:00

原标题:去年北京暂住人口减少41.6万

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北京各区县主要统计数据。其中包括人口、收入、教育、医疗、环境等多个方面。截至2012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总量为2069.3万,较前一年增加50.7万人;暂住人口为784.2万,减少41.6万人。此外,去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5307元,较前一年增收12.5%。在教育方面,房山区幼儿园减少86所,但市教委表示,这是因为大批分散的村办园、个体小家托等小规模幼儿园被撤并调整,且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合并的学校被算作一所学校,该区学校容量实际不减反增。

常住人口增加50.7万人

>>数据

暂住人口减少41.6万人

根据数据,201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总量为2069.3万人。与2011年相比,全市常住人口增加50.7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增加31.6万。从年龄来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增加了8.7万人。

按照区域划分,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为21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0.6%,与2011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了4.5万人,常住外来人口增加1.1万人。与2005年相比降低2.7个百分点。

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占全市的31.6%,这一区域常住人口增加最多,为23.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增加也位居第一,增加了17.4万人。

与2005年相比提高4.8个百分点。据统计,2005年以来增加的常住人口中,45.4%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

这些区域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增加最少,为1.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增加1000人。

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全市暂住人口784.2万人,较2011年减少了41.6万人。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06B2011年暂住人口数分别为:516.9万、554.9万、748.3万、874.9万、886.1万、825.8万人。数据显示,暂住人口数量到2010年增至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解读

生存成本增加等因素致暂住人口数量减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段成荣表示,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多年来承受着很重的人口压力。对于暂住人口的减少、流动,段成荣分析,这与北京近些年调整产业结构,清晰各区域功能定位有关。同时因为城市的发展,生存成本的提升,人员发生了自然的流动。此外,他指出,暂住人口本身并不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指标,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统计的时间、气候、基层登记的严格程度等。

他指出,北京未来一方面应该推动区域差异化发展。全市各区域功能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化,使区域发展格局更加协调。比如思考产业和居住如何更好地配套。避免因生活、工作分隔太远而导致的城市人流“潮汐”运动。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5307元增12.5%

>>数据

西城职工年均工资超12万

市统计局这次公布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显示,2012年为85307元,相比2011年的75834元,增长了12.5%。从区县看,西城区最高,达120861元,平谷区最低,为45061元。

市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示,上半年这一数字为19867元,同比增长9.4%。自今年3月以来,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增幅也从7.9%持续增长到了9%以上。市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北京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显示,本市农民收入自3月以来也稳步增长,6月时的数据是10877元,增幅相比城镇居民更高,是从9.5%增长到了11%。

>>分析

北京居民收入增幅超上海

引人关注的是,今年6月市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62677元,比上年增长11.8%。对于这两组数字的差异,记者了解到,这主要是统计口径不同所致。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不包括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独立核算法人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单位。而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集体、联营、私营、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以及港澳台商投资等类型的单位,并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宏表示,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在全国也是位居前列的。以京沪两地对比来看,上海市的数据略高,但增幅低于本市。上海截至今年上半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243元,增幅为7.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是11454元,增幅为9%。王宏分析,北京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全国均属于前列,虽然其绝对值均没有上海市高,但增幅均超过了上海,这也显示出上半年北京市的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企事业单位发展势头不错,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全市幼儿园总数减少39所

市教委称因撤校合并学校容量实际不减反增

>>数据

就读人数增多学校数量缩减

统计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2年本市各中小学、幼儿园招生人数均出现了较大增加,其中以幼儿园人数增加最多,2012年在园幼儿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2万余人。小学增加了9019人,中学增加6732人。

尽管入园人数出现了较大增长,但从统计显示来看,对比2011年,全市幼儿园总数却减少了39所,这些减少园所主要集中在房山、通州、顺义等城市发展新区,其中房山区减少最多,达到86所。

在中学、小学数量方面,对比2011年,2012年全市小学减少9所,减少较多的区县包括:延庆10所,朝阳6所,顺义4所;同时,也有部分区县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如昌平区增加14所。

>>分析

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学校合并后仅算一所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幼儿园在园人数大幅增加与出生人口高峰有关,从2007年起,北京市出生人口出现了持续增长,预计到2014年小学入学人口将达到18万。外来人口持续增长和北京户籍人口出现周期性高峰,双重因素叠加给北京中小学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

对于房山区减少86所幼儿园问题,记者了解到,这与该区进行的学前教育综合改革有关。为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公办化,房山区教委牵头将一大批分散的村办园、个体小家托等小规模幼儿园进行撤并调整,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并在偏远农村设立分园,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进入有质量的幼儿园。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出现数量上的变化,与教育部统计口径有关,非独立法人园、校并入独立法人园、校中,实际园、校数量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园、校数不是容量,容量是大幅增加的。如朝阳区近年来通过名校办分校合并了一些中小学,按照新的统计标准,被合并的学校应与名校一起算作一所学校。

同时,由于教育资源调整,每年都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学校增加或减少,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考虑到未来几年持续增长的入学人口高峰,市教委已制订了多项计划,提前对教育资源供给情况进行测算评估。按照规划,到2014年,全市将共计建设中小学200余所,预计新增学位基本能满足增加的入学需求。

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117亿元

>>数据

商品房竣工面积怀柔增速达1232%

>>分析

可开发土地由外到内渐少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认为,各区县指标的涨跌大体上与城市发展格局息息相关,即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从外到内逐渐稀少。体现在指标上来看,各项房地产开发指标为负值的多集中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而指标为正值多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同时,变化幅度最大的也集中在区域的两头——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标为例进一步探讨,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指土地一级开发、土地购置、房产开发等方面的投资,2010年为房山良乡土地一级开发的高峰期,2011

年为房山土地出让的高峰期以及房产开发的起步期,虽然2012年土地后续的房产开发投资加快,但比起前几年,土地一级开发、土地出让速度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开始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怀柔雁栖经济开发区进程略微滞后于房山良乡开发区,2012年理所当然成为其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他指标的变化及最大最小的分布情况,原理基本与上述类似。胡景晖表示,个别年份的指标涨跌,主要受区域开发程度及开发阶段的影响,过分深究其意义并不大,多年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更值得关注。

统计显示,与2011年相比,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总体增长117亿元,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怀柔,增速达141.6%;增速最慢的是房山,增速为B19.1%。

商品房竣工面积朝阳区最大,为560.1万平方米;怀柔增速最快,达1232%,为42.1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面积,城市发展新区(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大,为900.6万平方米。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去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50.7万 人地矛盾突出
来源:京华时报2013-09-18 07:53:00
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北京各区县主要统计数据。其中包括人口、收入、教育、医疗、环境等多个方面。截至2012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总量为2069.3万,较前一年增加50.7万人;暂住人口为784.2万,减少41.6万人。此外,去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5307元,较前一年增收12.5%。在教育方面,房山区幼儿园减少86所,但市教委表示,这是因为大批分散的村办园、个体小家托等小规模幼儿园被撤并调整,且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合并的学校被算作一所学校,该区学校容量实际不减反增。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