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以房养老”是做大养老产业的撬杠

来源:中国网 2013-09-16 09:14:00

原标题:学者:"以房养老"是做大养老产业的撬杠

昨天,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确认:就“以房养老”试点,北京市有可能以更广视角,让房子这一“沉睡的资本”通过市场获取新的增益,包括利用出租自己房屋的租金入住养老院。

这是一次令人欣喜的政策吹风。在笔者居住的上海,有关机构也在进行“以房养老”的政策研究。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以房养老”试点在京沪两地率先试行,笔者以为势所应当。这是因为京沪两地系国内金融保险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就“以房养老”的试点,两地金融保险机构早已动了心思,可谓万事俱备,独等“政策东风”尽早吹拂。

本周五,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首次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与其说这是一个“意见”,不如说它是建国六十余年来国内首部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届时,国内初具规模和形态的养老产业,将对应2.4万亿老年人群,相当于5个法国的总人口。

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应对如此庞大人群的养老需求,政府早作谋划义不容辞。以市场眼光考量,2020年时,以每个老年人口年养老消费3万元计(按现有服务业综合成本计,标准并不高),每年将形成至少7.2万亿元的养老产出,大致相当于2020年时国内GDP的6%左右。一般而论,某个产业年产出规模达到全国GDP的5%即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发展的思维观照,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无异于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所见,若把这件大事扎扎实实做好了,国家、社会、市场、老年人群皆大欢喜。

然而,目前世界上,包括高福利国家在内,没有哪个国家单靠财政投入能把养老产业做大。多条腿走路,公办养老托底,市场养老主打,是养老由事业转身为产业的惟一可行路径。可就国内现状而言,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共同使然,城镇大多数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基数较低,再计入物价因素和养老服务的人工成本,单凭养老金支付入住养老院的成本,令多数老年人可望不可及。故而,政策的大幅度突破,是打通养老市场瓶颈的惟一选项。

另一方面,各路社会资本早已对涉足养老产业铆足了劲。可在最近十数年,尽管国内已加速步入老年社会,但在国家层面,养老是事业而非产业的陈旧观念迟迟未能更改,导致兴办养老产业的土地、税收、行政性收费如何减免迟迟未能明确,致使各路资本不敢冒险进入,已先期涉足的资本则多半陷入惨淡经营之尴尬境地,让更多欲进入的资本望而却步。现如今,财政部为落实《意见》,允诺在明年三季度前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但倘若缺失了“以房养老”这一关键的“撬杠”,仅凭市场外部的政策优惠,资本恐怕依然不敢贸然涉足。因为资本无利不起早,单凭多数老人的退休金,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养老院开办越多,空置床位自然越多。所以,只有先把“以房养老”的收入作为老年人口的“补充养老金”,养老产业这盘大棋才能梯次走活、走顺。

此外,“以房养老”主要针对城镇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所作量体裁衣式的政策设计。而中国大部分老年人口散居于农村,由于外出打工子女最终大部分将融入为城镇人口,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城镇“以房养老”的政策还得要有相应的“农村版”果敢跟进。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所言“北京市有可能以更广的视角……”很可能隐含着等条件成熟时相继推出“以房养老”的“京郊农村版”。据介绍,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大城市,均已有机构悄悄开始农村养老的政策研讨,目前较普遍的研讨对象包括,将农村老年人口的承包田、自留地、口粮田、宅基地甚至自有住房等,在高度自愿、规范有序、依法操作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而合理的方式集中置换,用稳定的、落实于老年人个人账户的租赁资金,作为农村老年人新农保之外的“第二养老金”使用。

把养老办成一个产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唯有切合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既大胆探索亦谨慎操作,过程之中犯错走弯路在所难免,好在大方向已明确,成果当可期待。(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学者:”以房养老”是做大养老产业的撬杠
来源:中国网2013-09-16 09:14:00
昨天,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确认:就“以房养老”试点,北京市有可能以更广视角,让房子这一“沉睡的资本”通过市场获取新的增益,包括利用出租自己房屋的租金入住养老院。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