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无锡日报报道,在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际,无锡佳达物流设在浦东机场综保区内的全球分拨中心正式运营。这并非巧合。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新引擎,上海自贸区的破冰之举,已在本城业界掀起波澜。自贸区将给无锡带来何种机遇和挑战?无锡又将如何趁势应对?
“虹吸”和“溢出”,双重效应合成双刃剑
“上海自贸区,其实就是综保区的‘升级版’”,市发改委主任高敏表示,上海自贸区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变革,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大中心的重要举措。基于周密的研究和分析,市发改委前不久形成的一份报告指出,作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无锡,面临的或许是“双刃剑”效应。
上海自贸区将赋予企业国际化运营、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更大幅度的优惠政策,正式挂牌运营后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吸引无锡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在自贸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高敏说,这将对无锡着力发展的总部经济产生较大压力。另一重挑战在高端服务业领域,自贸区可能实行的政策优惠,将使服务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
所谓自由贸易区,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于原产于成员方的货物给予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的待遇,并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等,充分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区域或全球经济一体化。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后在更加扩大开放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但是,机遇也显而易见。锡沪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本地又具较低的商务成本和物流成本,会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溢出”效应中显现优势,承接转移而来的上海制造业;作为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前十的城市,无锡拥有众多品牌进出口企业和省级以上出口基地,对接自贸区,有利于无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全面拓展境外市场,更有利于探索设立文化产业保税区,在国内自贸区扩容时抢抓开展空港型自贸园区试点的机遇。
响应上海自贸区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叠加效应,高敏认为,无锡应该“密切关注,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开展相关的对接工作。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