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吹热”高新园区 概念股有望爆发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7-26 11:02:00

新三板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一环,最近三年管理层持续推出相关配套措施,2013年很可能成为新三板加速发展元年。随着新三板的加速发展,高科技园区将由物业提供商过渡到产业孵化器,甚至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交易平台的功能。投资者不妨关注已经成为全国试点,并且在招商引资、风险资本结合度较高的园区概念股,如张江高科、海泰发展、东湖高新、高新发展等。

 新三板具备两大优势效应

  目前,已经有266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其中不乏挂牌后成功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案例。高层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导向成为导火索。随着《2013年进入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核准提示》的发布,6月底到7月初新三板挂牌节奏明显加快,7月2日单日挂牌数高达25家。按照未来三年挂牌5000家计算,新三板的总市值有望向万亿挺近。

  与传统IPO相比,新三板融资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对于企业盈利并无硬性要求,并且所属园区会有相应的补贴政策,这为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条差异化融资渠道。相比盈利稳定、有着大量固定资产的传统行业,与经济转型相切合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大多属于轻资产运营,盈利模式尚不稳定,又大多是民营企业,并不受银行信贷青睐,存在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难题。虽然新三板推出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成长企业而言是一个高效的途径。

  新三板主要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拓宽了PE、VC等风险资本的投资半径,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的功能,风险资本可以寻求更多小规模的新兴企业,并通过新三板挂牌的模式实现资本退出,其流动性优于传统的股权转让;同时,新三板挂牌企业信息披露和定价相比同行业其他非上市企业更为透明和规范,企业质地也相对较好,对于已经挂牌的新三板企业而言,增加了并购价值。二是可以起到由点及面的辐射作用,高新技术园区可以通过孵化器的功能储备高新企业,并形成一个区域中心,聚齐起一批高新企业,形成一个区域型的良性业态,为今后打包融资等创新业务试点打下基础,有效解决单一企业体量过小所面临的金融资本瓶颈。

  高新区个股迎来新机遇

  传统的高科技园区更多被定义为物业服务机构,随着新三板的加速发展,高科技园区将由物业提供商过渡到产业孵化器,甚至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交易平台的功能。高新技术园区不仅可以通过参股园区内潜力企业获得类似于PE、VC的风险回报,而且可以引入产业基金等平台开展创投业务,拓宽其平台价值。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其园区内有600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资源储备,已经通过产业基金、创投等平台开展创投业务,部分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回报期。

  具体到高新园区概念股,其投资园区内公司尤其具有先天优势。投资的这些公司一旦在三板成长起来转板到创业板或中小板,将形成可观的投资收益。倘若遇到资本市场回暖,无疑将放大投资收益的弹性。鉴于“新三板”挂牌范围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园区内股份制企业,一旦园区成为试点,对于具有创业热情和急于融资上市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来说,将是极大的吸引,给高新园区带来的直接价值不言自明。

  配置上,投资者不妨关注已经成为全国试点、正在招商引资、风险资本结合度较高的园区概念股。目前A股中涉及高科技园区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其中具有区域辐射优势、孵化器雏形的主要有长三角区域的张江高科、环渤海经济圈的滨海高新区、长株潭经济圈的东湖高新区。其中,张江高科强化了上海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传统优势,滨海高新区强调了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地区的引领作用,东湖高新区则顺应了中部崛起进程中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目前A股中园区上市公司主要有张江高科、海泰发展、东湖高新、高新发展等。仔细分析上述公司的主营收入,仍是以传统的基建以及地产开发为主,新三板的增量价值目前仍处于预期阶段。不过,随着新三板的进一步推进,股价往往会先于业绩而动,因此投资逻辑上可以参照创业板推出前创投概念股的投资逻辑。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新三板“吹热”高新园区 概念股有望爆发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7-26 11:02:00
新三板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一环,最近三年管理层持续推出相关配套措施,2013年很可能成为新三板加速发展元年。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