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元春
6月的一场金融风波让整个市场都捏了一把汗。6月本来就是年年的“钱荒”月,但今年对银行系统和融资市场来说,资金和贷款额度相对紧张的情况更加明显。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一次“钱荒”从表象来看好像是资金流出过大,好像是由于季节性因素,由于财政入库准备金的收缴和监管调整等因素引发的,但是实质上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金融“空转”后果严重
刘元春指出,此次“钱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银行的前期资产扩展太快,导致短期资本金和拨付在结构上出现问题。而这背后则是整个金融体制的扭曲、资金的错配以及商业银行行为模式的变异到了一个新水平,从而导致我们在某个时点上出现体系运转不良。主要表现为在某些时点上央行进行的一些非预期性的调整,导致很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出现问题。
第二,商业银行逐利行为过度,这与我们稳健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是相违背的。很多商业银行急需通过短期资金的发放来吸取资金同时又来进行较长时间的放款,逐渐演化的最恶劣的状况就是把一些拆借资金,通过这种市场的周转进行款项发还,导致很多的资金出现错配。
第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前期的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和表外业务的扩展,导致一些商业银行在资金结构、营销模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异,导致它必须要维持套取新的一些流动性,从而导致银行前期的监管套利行为,再加上前期部分行业融资难导致的利率上涨,要维持发行表外业务,理财产品又导致进一步的发放相应的一些资产。因此就形成了金融圈的“空转”,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没有这种利润收益基础的一种金融循环,带来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集中体现为三大指标的冲突
第一,M2、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社会融资总量,虽然存量很高,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是拆借市场的利率和实际利率、贷款利率都没有下降,反而逆势上扬。那么这两个指标的冲突就是说明我们整个的资金错配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第二,存量资金很多,像备付金1.5万亿,很多指标都很多,但是拆借市场上的资金很紧张,并且5月份就已经出现了,维持在5%以上的这样一个水平,从而导致利率出现短期和中期的利率倒挂现象。
第三,金融整体的资产存量和增量都很快,但是实体经济没有钱,这也是一个矛盾。
刘元春强调,这三大矛盾实际上是由于上面这三个深层次问题引发的,从而导致我们在某些时点上,由于某些偶然性因素来促发这些问题暴露,因此我们看到的比如像光大银行的违约、中国银行的问题,虽然我们看到的都是个案,但背后有一连串的这样的个案事件,而这一连串的个案事件背后又潜伏着这些深层次的三大矛盾,三大核心根源。
(来源:观点中国)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