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9月北京国土局公布了首批清理小产权房名单后,近日又公布了第二批名单,力争实现新增小产权房项目零增长。针对小产权房,北京展开了“史上最严”的专项整治。
小产权房近年来在整治声中逆势生长,虽然于法理不容,但却因裹挟了众多购房者和农民利益而成了一道待解的社会难题。北京此番祭出重拳整顿,固然会使小产权房热“降温”,但想要真正化解其“灰色”身份,恐怕还需从夯实保障房市场、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等制度层面予以厘清。
近年来,在我国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区域,大批附着在当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被推向了市场,为了与正规商品房做出区分,业界将其称之为“小产权房”。虽然没有房产证、交易行为也不受法律保护,但在夹缝中生存的小产权房仍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此前有估算称,小产权房在一般城市的比重已达10%至40%,而在供求双方的强力推动下,这一占比仍在逐年攀升。一方面,受到土地流转改革滞后的束缚,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借由小产权房销售突破制度瓶颈,农民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分享楼市繁荣的一杯羹;另一方面,由于小产权房与同区域商品房相比具有突出的价格优势,且无需缴纳土地出让金及各种手续费,这些房源遂成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满足住房需求的通道。显然,供求双方对小产权房均具有客观现实诉求,行政硬性规制根本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其交易冲动。据报,在北京明确清理小产权房之后,虽然有些项目已停工停建,但也不乏打着“种植园”名义继续地下施工的现象。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