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港城工业园通过将厂房搬进高楼,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强度。记者 罗斌 摄
港城工业园区通过“向空中要地”,不仅盘活了不少“边角料”土地,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强度甚至高达126.3亿元,探索出一套都市楼宇工业发展的新思路。这是7月2日记者从江北区国土房管局获悉的。
据了解,港城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面积仅约5平方公里,“用地紧张一直是工业园发展的瓶颈。”园区相关负责人称,2006年,园区开始尝试“向空中要地”,在边角地段开始探索都市工业楼宇的发展模式。
“北岸国际项目,便是在平均坡度达80度的边坡地上,建设了3.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了13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该负责人说,由于集约利用土地、保障生产要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顺应了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所以市场接受度很高。园区已建成都市楼宇工业项目12个,建成面积达130万平方米,招商签约面积110万平方米,引进企业350余家。
曙光工业园位于港城工业园中。在这里,不少厂房都有20多层楼,一方面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还为企业提供保洁、消防、食堂、水电气一条龙服务,为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
“公司只需要负责生产和维护客户,不用为其他后勤的琐事操心。现在,我们公司每年可以生产影音设备60-70万台,实现年产值1亿多元。”王万礼是曙光工业园内敬明电器厂的负责人。以前,他的厂在市内另一个工业园区内,占地7000平方米的厂房需要2个保安、1个保洁员、1个炊事员和1个维修工,5个人的工资一个月差不多需要1.4万元。搬来这里后,200多名员工住园区提供的宿舍,吃园区的食堂,每个月只需交3600元的服务费,仅这一项就节约了1万多元。同时,因为不需要食堂、宿舍,租用的厂房面积减少,租金成本一年便宜1/3。
江北区国土房管局有关人士介绍,下一步,港城工业园区将继续走节约用地、立体建设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计划在三年内建成都市楼宇工业厂房500万平方米,引进中小企业1200家,实现就业5万人。
(重庆日报讯)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