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连涨 多地祭出限价令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6-19 10:24:00

6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房价数据,70个大中城市中65个城市环比上涨,其中一线城市同比、环比涨幅全面居前。

在房价连涨的背后,“价格管制”或将成为地方落地房价目标责任制下普遍选择的方式。

继北京高调宣布“限价”之后,本报了解,上海、广州、深圳亦对房价进行管制。

除此之外,在房价连涨的背景下,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也将步入价格干预的行列之中,日前,安徽、河南等地也将在7月1日起要求限价。

然而,在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看来,在房价上涨预期未变的背景下,以行政手段限制房价,短期来看的确能够稳定价格,但长期来看,难以扭转上涨势头。

一线城市连续5个月涨幅居前

中国楼市“高烧”不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 65个城市环比上涨,69个城市同比上涨。

然而,就在过去的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70个大中城市数据中,只有12月份54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并创下房价上涨城市数量的年内新高。

然而,这一记录在2013年被频频刷新,2013年2月,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为66个,3月是68个、4月67个,5月份仍保持在65的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城市楼市“高烧”表现最为明显,国家统计局5月份数据,不管是新房或者二手房数据,一线城市的房价同比涨幅均居前列。

其中,新建商品房价格指数中,广州同比涨幅15.5%,北京同比涨幅15.2%,深圳同比涨幅14%,上海同比涨幅12.2%。

二手房指数中,北京同比涨幅12.8%,广州同比涨幅9.9%。上海涨幅9.2%,深圳涨幅8.3%。

本报记者查询年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发现,这已经是一线城市连续5个月领涨全国。

不过,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看来,5月房价的涨势已经显现出放缓的态势,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减少,环比涨幅自4月份的0.95%回落为0.91%。但房价环比和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仍然较多,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还需继续抓好政策落实。

价格备案或成为首选

有意思的是,相比落地“20%个税”和房产税等,各地似乎更热衷于采取价格备案的方式限制房价。

继北京高调宣布“限价”之后,本报记者获悉,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亦通过在预售阶段备案的方式限制房价上涨幅度。

比如广州要求,从4月24日起,全面执行商品住宅预(销)售价格网上申报制度,其预售价格需要接市国土房管部门的价格指导等。

不过,本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价格规定最严,要求新房实际成交价格不得高于前一期和周边区域楼盘价格,与此同时,现房也需接受价格指导。

在一、二线城市普遍采取价格干预之后,安徽、河南等地也将在7月1日起公开要求限价。

安徽省物价局亦于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在7月1日前全面实行“一价清”制度。

通知要求,商品房经营者在商品房合同成交价格之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与此同时,要严格按照经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后的价格对外销售商品住房,实际销售价格不得高于备案价格。

郑州市政府亦于日前发布《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要求自7月1日起,郑州市在售的新建商品住宅,要到物价部门进行销售价格备案,开发商卖房子的价格不能超过备案价格。

在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看来,上述要求和北京等重点城市实施的“限价”方式相似,即通过提前价格备案的方式限制房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的通知要求在商品房合同成交价格之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也避免了开发商为规避限价而单列装修款的情况。

实际上,北京的一位房地产代理机构人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2011年开始,各地为控房价,一定时间内通过价格备案干预房价的方式并不少见,“但相比之前,国五条以来,限价公开化而且执行趋严,比如北京等地较为常见的是在备案价格之外给房企留出一定的涨幅空间”。

张大伟认为,国五条落地三个月,已进入落实期,按照目前的市场预期情况来看,完成房价目标的难度较大,在严格的房价目标责任之下,各地为力求一个漂亮的“房价”数字,不得不采取干预房价的措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价连涨 多地祭出限价令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6-19 10:24:00
6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房价数据,70个大中城市中65个城市环比上涨,其中一线城市同比、环比涨幅全面居前。在房价连涨的背后,“价格管制”或将成为地方落地房价目标责任制下普遍选择的方式。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