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融资结构悄然生变 直接融资8年剧增6.5倍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6-06 07:41:00

不断收紧的房地产调控,极大地改变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与资金来源,房地产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攀升。记者昨日获悉,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高和资本联合开展的民间资本调研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结构正悄然变化,直接融资已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其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30%上升至2012年的40.5%,资金总额在8年间增长高达6.5倍。

房地产融资额为近10年最高水平

“未来要做大房地产就必须关注直接融资方式,关注新的金融行业细分领域的市场变化和投资需求。”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说。

苏鑫介绍,房地产直接融资的具体方式主要有: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和券商资管。受地产信贷紧缩政策影响,2012年房地产直接融资的占比快速上升,去年房地产信托余额为6800亿元,发展非常迅速,投资额比较大,但股权融资有一定局限性;房地产基金刚发展起来三五年时间,其中去年有1000亿-2000亿元,专业机构占比55%;另外,券商资管也发展迅速。

“如果拿开发企业的投资额和融资额两个数字进行比较,整体来看,目前是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这表明目前房地产企业并不缺钱,所以有能力拿地,甚至拿“高价地”,显示目前企业资金状况比较好,开发企业的资本金、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的增长速度,都是比较高的。

尽管目前流动性较为宽松,秦虹仍然强调,今年社会流动性相当充裕,但未来,除贷款外,房企一定要多关注直接融资。因为,“这会成为改善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工具。直接融资是下一步金融改革中一个大方向,是未来房地产发展新趋势里面的一个重要特点。”秦虹表示。

进入2013年,房地产直接融资占比增加的趋势还在扩大,房地产信托一改前几年新增规模占信托总量比例下降的趋势,出现明显增长,房地产领域成为信托资金主要投资方向。

数据显示,2013年1月,房地产信托产品共发行76款,发行规模达224亿元,位居发行规模首位。4月,房地产信托占比达33%,超过金融和基础设施。在多个投资领域受到限制的背景下,房地产信托有望再次成为信托业务重点。

调控是融资方式变化主因

“一方面,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行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不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让宽松、低成本、易于获得的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环境很难再现。因此,下一个维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支撑点是直接融资。”秦虹说。

据分析,房地产调控常态化,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不再等因素,反而令房地产基金加速发展。数据显示,自2008年到2010年之前,国内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较缓慢,仅有20多只基金,10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2010年房地产基金开始蓬勃发展,新募基金数41只,募集规模164亿元。2011年新募基金数97只,募集规模712亿元。2012年进入市场调整,新募基金63只,涉及金额37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来自山西的晋商资本以基金形式买下北京丽泽商务区拍出的第一块土地,预示着房地产基金正加速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管该地块的成交金额不到10亿元,但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晋商资本加速基金化的势头。

“最近我们在山西完成连续第三年的民间资本调研,发现山西民间资本正在向基金等资本证券化的方向进化。”苏鑫说。

他进一步表示,“尽管进化的速度也许有些缓慢。但与鄂尔多斯等新兴民间资本不同,山西民间资本显然更易于接受资本证券化的概念,将钱交给更专业的人士进行投资。”

记者注意到,两年前,鄂尔多斯民间借贷问题集中爆发前夜,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高和资本曾敏锐地对体量巨大的民间资本展开深入调研,走访当时民间资本最发达的山西、鄂尔多斯、陕北及温州等四地,第一次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民间资本的现状与流向,深入分析了这股强大民间金融力量的未来走势,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企融资结构悄然生变 直接融资8年剧增6.5倍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6-06 07:41:00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结构正悄然变化,直接融资已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其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30%上升至2012年的40.5%,资金总额在8年间增长高达6.5倍。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