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6-04 09:47:00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比国内外先进地区,我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一、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

(一)鲜明的文化特色能够彰显新型城镇化的独特魅力。

城镇文化既是一个城镇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其精髓。独具特色的文化,承载着城镇的历史,展示着城镇的风貌,体现着城镇的品格,是一个城镇魅力的集中展示。一座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如何,只是体现出该城市的外在美,而文化特色、文化魅力和文化氛围,才能真正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内在美。只有“有文化”的城镇,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建设悲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独占鳌头。

(二)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在城乡之间实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建完善的交通路网、漂亮的新型社区、标准化的产业园区,还应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书店等基础设施,有文化游园、主题公园、娱乐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和充分体现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少了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型城镇化就是不全面、不可持续、不成功的。

(三)延续和传承优秀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一套属于本区域的、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它们不仅为当地提供生活规范、德行操守,支撑起社会的伦理关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地政治、经济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施行。这种文化价值理念是城镇居民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在心灵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他们的延续和传承就是延续城市的文脉,就是延续城市的精神。

(四)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没有人文素质的提升,人类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哪个地方的文化工作抓得好,人文素质高,那个地方就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同时,良好的人文素质也是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必备条件。新型城镇化是对现有生产生活的一次质的提升,这迫切需要“新居民”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与产业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与发展相同步。

(五)繁荣的文化产业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全社会对文化商品将表现出强烈需求,为文化产业崛起带来了大好机遇。按国际惯例,恩格尔系数达到30%~50%时,整个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蓬勃高涨。(2012年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关联带动性强等特点,它能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产品价值,并且能通过与旅游、制造、交通、房地产等行业的渗透融合,在改造提升第二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对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内外先进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

纵观国内外城镇化推进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都能做到将城镇化与文化建设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它们的主要做法经验有:

(一)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城镇文化特色。

一是注重塑造鲜明的城市建筑风貌。很多城市通过《城市风貌设计导则》,强制性要求把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体现到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中。如美国旧金山早在197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对新建筑开发位置、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做出了管控。合肥市在2005年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就开展了城市景观风貌及建筑特色规划招标。二是加强历史遗产保护。巴黎近200年来老城基本保持不变,包括下水道在内共有各类保护古建筑3115座。德国柏林要求古建筑只要符合“古教堂、古住宅、古工厂、独一无二、著名建筑师设计、公认美”中任一指标,就要被列为保护对象。江西婺源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留了完整的徽派民居建筑风貌,极大地增添了城镇魅力。三是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天津市2005年就颁布《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对核心历史街区的746栋、114万平方米历史建筑进行了逐栋保护。武汉市采用紫线、绿线、蓝线等规划控制手段,界定城市风貌敏感区。上海新天地街区、南京1912街区、西安大唐西市、成都宽窄巷子、哈尔滨老道外街区等都是典型的特色街区。

(二)在公共服务上大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

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许多城市把建设大型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化、城镇化推进的重要切入点。太原市自2009年开始,先后投资近20亿元沿河建设了音乐厅、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和科技馆,形成16万平方米的“文化岛”。长沙市投资14亿元建设了新图书馆、博物馆和音乐厅。武汉市于2004年起投资21亿元,建起了琴台大剧院和琴台音乐厅。二是大力推进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成都市不仅按照“一县三馆一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一乡一站一影院”(乡镇综合文化站、综合影剧院)、“一村一室一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的标准,对基层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而且还为市县两级文化馆和演艺团体配备流动舞台演出车,推进优质文化服务向基层流动。三是大力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方面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如成都市就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

(三)高度重视优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一是重视核心价值理念的培育和确立。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城市化,正是发轫于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正是伴着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确立而逐步实现的。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东方价值观,主要是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确定为行为准则和道德信条,广泛开展“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教育。二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法国把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基本国策,旗帜鲜明地抵制外国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通过法案禁止在公告、广告中使用外语,禁止法国人在境内的会议上用其他语言发言。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规定中小学在学期间必须观看一次能剧等传统文化艺术。三是重视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欧洲每年定期举办的特色文化节有上千个,如大家熟知的西班牙奔牛节、西红柿节,德国啤酒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起,不仅由国家组织“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而且坚持举行全国性民俗艺能大赛。

(四)全面提升城乡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一是广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韩国在“新村运动”中,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把培养农民的“自立、自助、勤勉、合作”观念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之一。二是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常州市坚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倡导孝亲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教育活动,形成了城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气。三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全国新农村建设推进较好的地区,都广泛开展了“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教育实践活动,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户)、文明楼幢创建活动和“好婆媳、好邻居”评选工作,使农民文明素质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把文化作为加快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家大城市看,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动机”。在美国,音像业早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在迪斯尼,三个人创造的卡通片的价值,抵得上泰国全年香蕉总产值;在日本,动画制造是第二大支柱产业,其出口额是钢铁的四倍。伦敦、巴黎并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制造中心,但因繁荣发展的文化,不仅成为世界之都,同时也带动了金融、贸易、旅游、运输的极大发展。从国内先进城市看,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均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或“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目标。长沙市将推动文化崛起作为优先战略,武汉市提出“文化崛起要成为经济崛起的动力之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从小城市或小城镇来看,文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法国的戛纳虽然只是一个7万人口的小镇,但却因为戛纳电影节而名扬世界,每年旅游及相关收入就达到11亿美元;凤凰县是一个只有42万人口的偏僻湘西小县,但却因为文化优势在2012年接待游客6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01亿元,占全县GDP的67.5%。丽江、大理、乌镇等地,都围绕文化资源做文章,由文化立市走上了文化强市之路。

三、我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尤其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郑州都市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不够紧密。文化建设尚未与新型城镇化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衔接不紧。

二是城镇文化风貌不明显。城市主题文化还不够清晰,尚未形成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城市文化定位;中心城区、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风貌特色不明显。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可进一步加强。众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工业遗址、文化遗存尚未列为文物,未得到系统保护,损毁破坏的风险较大;历史文化风貌村认定标准不明确,规划档次低,存在“破坏性改造”的风险。

四是优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不到位。对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研究阐发不够,对蕴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文化、道德文化传承弘扬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城乡基层文化设施总量相对不足,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尤其缺乏功能先进、设备一流的大型市属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专干配备不齐。

六是人文素质和文明道德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还未完全与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接轨。

七是文化产业对城镇经济拉动作用还不强。2011年我市法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113.7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8%,与文化发达城市比还较为落后。大型文化企业少,带动作用不强,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产业比重低,发展后劲小。

八是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还较多地习惯和依赖用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组织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服务的供给;投融资体制还不够活,社会投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正由“拆”转“投”、全面铺开的实际情况,在我市的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中,有五个关键点,要突出来抓。

(一)抓文化理念确立,把文化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局。

一是与新型城镇化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把文化体现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去,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中。把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投入增幅等指标纳入新型城镇化考核体系。

二是把人文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各类规划。成立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专家顾问团,无论是城乡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还是产业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都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做到有文化考量、有文化表现。

三是把文化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结合新型城镇化“一主三区四组团36个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2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明确五级城镇体系的文化功能定位、文化建设重点、具体设施内容,形成区域协调、设施互补的良好局面。

(二)抓文化形象构建,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一是加强城市总体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鼓励全市各级各地提炼出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将之编入《郑州市城市建筑设计导则》,体现到城镇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甚至路牌、广告中去。

二是加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特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和立法保护。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研究出台《大遗址郑州片区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博物馆。

三是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功能区和重点文化街区。加快规划建设西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商城遗址公园、书院街等项目建设进度,在城市组团、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城、“六旧九新”等拆建工作中,合理地规划一些文化功能区和特色街区。

四是规划建设好历史文化风貌村。成立由建设、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确立历史文化风貌村评定标准,按照“保护为主、突出特色、注重文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村推进规划建设。

(三)抓文化精神塑造,全面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

一是做好文化传承。广泛开展文化知识、文化传统、文化礼仪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修养。尤其要把代表中原文化精髓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城乡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是提升人文素质。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掌握生产技能、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奠定基础。

三是加强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优秀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新时代新美德,深化“道德讲堂”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四是倡树文明新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新农村社区)、文明家庭争创活动。以“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为突破口,从“居室清洁卫生、环境整洁优美、个人言行文明”三个方面入手,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中开展“新社区、新生活、新风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村民适应新环境、改变旧习惯、树立新观念、争做文明人。

(四)抓文化服务均等,大力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规划建设好五级城镇体系的文化基础设施。在市级层面,加快推进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在县(市、区)层面,加快多厅数字电影院、大型书店建设,对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晋级升档,有条件的要规划建设博物馆。在中心镇层面,在建好高标准文化站的基础上,视情建设小礼堂。在新型农村社区层面,把建有完善达标的文化基础设施作为强制性要求,其规模和档次也要适度超前,不能仅停留在原有农村文化大院的标准,也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社区模式,要有小规模文化广场、功能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心。

二是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继续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舞台艺术送乡村进社区”等面向基层群众的活动经常化。加大各级各类文化设施联建共享力度,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积极为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市属文艺院团配备流动服务车。

三是进一步繁荣民间文艺。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艺汇演、文化艺术节、民俗艺术节,支持戏曲、绘画、陶瓷、泥塑等民间艺术发展,调动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夯实群众文化繁荣的根基。继续推进文化馆文化站专业文艺工作者分片负责和“文艺志愿者进社区”。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专干。

四是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通过演出、展览、交流、大赛等形式,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的培训,在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打造一支宏大的“草根”文化队伍。

(五)抓文化活力激发,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法规政策。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探索成立文化发展公益基金,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文化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募集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三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策划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区域的整体文化竞争力。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业、观光农业。完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推进文化企业和银行深度合作。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成立国有控股的文化投资公司,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郑州晚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6-04 09:47:00
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即便是一时经济上去了,最终也不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比国内外先进地区,我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