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的“文化航母”能远航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05-27 09:38:00

中国能否出现一家全球性的旗舰型文化企业?仅仅作为一个提问,这似乎都是个奢侈的想法。

“中国制造”还没摆脱“别人动脑,我们流汗”的打工仔地位,怎么能够期望出现什么文化跨国公司?就算“旭日阳刚”偶尔上了回春晚,那不过也是走走过场吧!

但对王健林来说,这个未来绝不是梦。从去年到今年,大手笔的海外院线并购,让万达集团的文化“副业”迅速向主业靠近。王健林曾自嘲是“遭人恨”的地产商,而依托快速膨胀的文化产业板块,这家知名房地产公司有可能会实现地产业宏观调控以来“最华丽的转身”。

去年万达用26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AMC。当时北美影业市场低迷,AMC深受债务所累。王键林与中国另外一些地产商的眼光有所不同,那些人成群结伙跑到波士顿去抄底“白菜价的郊区别墅”,王健林却看到了电影业的“价值洼地”。

据称,AMC在美国是一家老牌院线企业,旗下拥有346家影院,共计5028块屏幕,其中IMAX屏幕120块,3D屏幕2170块,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运营公司。这家企业团队建制完整,经理人“有很强的家庭氛围”,是个干实事的公司。可惜被一些公司贩子所控,几家控股的投资公司嫌它利润低,本来就想着倒买倒卖来着,压根没想着如何搞好经营。

王健林趁着这些投资者“甩单”心切,一举实现全额收购。只经过一年整合,2011年还亏损1.8亿美元的AMC公司,去年就完成盈利5800多万美元。

今年,欧洲两家大型院线公司也进入万达的视野。虽然到目前并购进程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王健林贯穿中、美、欧的“院线托拉斯”全球布局,已经显露无疑。

业内分析人士称,如果万达可以搭建起一个连接欧洲、美国、中国的全球性院线联盟,并在每一个重要的市场都占有20%以上的市场份额,那话语权就将完全不同,盈利点会随着规模的扩大产生新的边际效应,电影广告收入会成倍增长。

在中国,万达打造的“文化航母”已经启航。去年成立的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本50亿元,资产310亿元,当年收入208亿元,已经在国内排名第一。按照王健林的设想,2020年该集团收入要达到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的前10名。与此同时,整个万达集团的地产类收入会降到45%以下,万达将实现“彻底的转型”,变成一家主营文化与旅游的企业。

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来看,率先赢得“渠道为王”先机的万达集团也会后来居上。毕竟,国内目前的娱乐公司和电影公司,实力远远不济,海外扩张能力更有限。看起来,王健林从海外院线巨资收购入手,算是拿到了“敲开文化帝国大门的敲门砖”,未来打通电影全产业链的上下游应该不是问题。

曾经让一些文艺界牛人们吹了许多年的“中国电影梦”,转眼之间就要被一个“遭人恨”的中国地产商人给实现了。他们之间的差别,除了资本大小的差异外,关键还是文化底气不一样,王健林对中国文化有强国的“产业梦”,而那些导演们似乎只有文艺腔式的梦想。

王健林曾坦言,国内现状是“有文化的没产业,有产业的没文化”,“大家不知道怎么把过去政府补贴的文化发展成依靠市场自己能够收支,再度发展的盈利性企业”。这句话说到了要害。

比如,万达“触电”之后,很快就激起了国内电影业内议论,有不少知名电影人都觉得,王建林这种外行从院线入手,可谓“找了捷径”,基本上是“用钱堆起来的”。或者是“号准了国家政策的脉”,中国文化产业要“走出去”,以万达的政府资源,“拿到资助是必然的”。

这些说法,一看就是拿惯了各种“资助”的文艺腔们的思路。国内文艺界的不少人,看似对中国文化壮怀激烈,实则相当缺乏自信。为什么好莱坞就能做到“不但征服你的心灵,还能掏光你的钱包”?这是靠政府资助搞出来的?文化产业,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创意能力。精神上匍匐在地的人,很难做出像样的文化产品。

王健林没时间“说梦话”。他每天早上7点一刻就开始工作,这位58岁的前退伍军人、街道办公室主任,2012年除了让“文化航母”启航,还以超人的执行力和协调力,同时开张70多家万达广场、34家五星级酒店、120家影城、1000块电影银幕、58家百货店、45家量贩KTV。

他的“文化帝国”,最初可能构建在钢筋水泥的写字楼上,但最终的方向,却要成为“一个超级消费时代的新大亨”:人们要在万达广场购物,到万达院线看电影,到万达“大歌星”唱卡拉OK,到万达酒店住宿,到万达旅游度假区休假;未来还可以看到万达LOGO的超级“秀”与动漫作品。

“任何行业都有天花板,唯独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有人说,王健林这么说是吹牛,但只要参悟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精髓,人们就会明白其中蕴藏的能量和无限可能性。“13亿人穷了是包袱,13亿人富了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场。”王健林说,万达所做的一切布局都是围绕“人”这个主题,这当然是超越了“人多力量大”的字面含义。

做人就怕觉悟,一旦觉悟了,他所能调动的能量和资源,就绝不会只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这是创新的本质。王健林曾回忆,万达2005年开始搞文化产业,当时相当被动。万达广场这种商业地产遇到了瓶颈,搞零售不灵光了,聚不来人气,于是开始上电影院、卡拉OK、电子游戏,然后是餐饮。“那个时候做文化,万达的目标是以不赔钱,或者每年少赔一点钱来支持主业的发展”。

实际情况是,这些“副业”反而都火起来了。在北京,很多人知道万达影院的IMAX,却不知道索菲特酒店。王健林最初听到这个消息“快气死了”,可后来他想通了,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魅力!这可比做地产更有成就感。据说,万达集团从此有了“文化自觉”。

可以说,万达是在给商业地产寻求更高附加值的市场探索中,偶然推开了文化产业之门。这一“闯入”不要紧,他们可能一下子改变了两个行当的面貌:地产商们从此有了“从良”的正道,而文化人算是找到了自己的“摩根”。

对商业地产而言,万达的“综合体模式”已不是秘密,业内模仿者很多。沿着这个思路,传统地产商们也许还会开发出更有创意、更符合“人性”的地产项目。

从电影业乃至旅游和演出的“大文化产业”来说,万达的实力和王健林的眼光,应该能给这个行业提升价值。打通渠道之后,万达文化集团无疑会在文化产品的内容制作上投入更多。王健林不会放过那些能给大众带来超级“秀”场的顶尖高手,相信也不会放弃挖掘这个浮躁行业里,那些被压制或忽略的年轻创意家。

还应从更大的视野理解王健林的“文化帝国梦”。其一,中国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崛起必须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元素,“中国制造”正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上攀升,必须同时伴随着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和“中国故事”的全球性传播和讲述,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应该相互促进、互为表里;

其二,中国企业家群体本身,天然承担着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文化全球推广的责任,这不由单个企业家的个人好恶所决定,而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中必然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商业上的成功如果不能配合以文化的认同,商业就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家要主动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

当然,在王健林眼里,文化传承也好,文化输出也好,它必须以产业方式去运行,按商业规则去办事。确实,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GDP的20%,大概除了军火,文化产业是它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美国一个国家占全球文化产业的比重接近50%。

中国的文化企业会以何种面貌参与这场全球性的文化竞争?板着面孔是不行的,刻意搔首弄姿也不行。中国人必须为自己也为世界提供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表演以及传播方式。万达的“文化航母”刚刚启程,我们应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王健林的“文化航母”能远航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3-05-27 09:38:00
中国的文化企业会以何种面貌参与这场全球性的文化竞争?板着面孔是不行的,刻意搔首弄姿也不行。中国人必须为自己也为世界提供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表演以及传播方式。万达的“文化航母”刚刚启程,我们应拭目以待。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