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福州土地集中放量 共推出26幅住宅用地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5-16 10:06:00

据东南快报报道,5月土地市场回暖,不管是一线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土地交易都表现十分活跃。在福州,5月份6县市将推出38块地,其中住宅用地26幅,总面积达2733亩左右。土地市场的升温是否会影响购房者对市场的预期?福州周边县市土地放量对楼市会带来什么影响?福州房地产专家王剑超和福州某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辉受记者采访回答以上问题。

土地市场升温开发商看好后市

记者:很多房企在4月份的销售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依然对土地表现出很大热情,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剑超:4月份销售状况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很好的。这样销售业绩的市场反馈,可以支持开发商对后市的预期以及做好充足的土地储备。

李辉:实际上,在3、4月份,楼市依然保持不错的热情度,经过几轮市场回暖后,开发商资金压力明显减小,而土地储备是房地产开发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有合适的地块开发商必然会积极拼抢。

记者:土地市场升温,“地王”频现,会影响购房者对市场的预期吗?这种过热行为会不会导致国家层面的重视?

王剑超:土地市场的升温使买房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变得更加强烈。3月份楼市刚刚出台新国五条,短期看政策是不会加码。总体来说,房地产政策近期会比较宽松。

李辉:土地市场升温,除了开发商对后市预期的乐观之外,与地方政府的集中推地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坚持国家从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土地相关的政策不会太严厉。

城镇化进程加速郊县土地放量

记者:这次福州周边县市土地大放量,会不会吸引本土知名开发商关注?

王剑超:对于开发商来说,只要价格合适,企业资金链不存在问题,他们是不会放弃家门口的市场。比如,阳光城就在闽侯拿了很多地。

李辉:从这一两年福州市区推地来看,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很多开发商的土地储备量不是很充足。而一些优质地块的推出,必然能引起开发商重视。

记者:这些土地性质中,住宅用地依然为主,是否响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国家政策?

王剑超:国家提出今年将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也给房地产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在郊县很多地方还是属于不限购的区域,其中住宅仍然是市场主要产品。而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县市的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开发也会积极跟进。

李辉:城镇化带来购房需求增加这一效应是最为明显,在这过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并且聚集,潜在的购房人数就会得以增加,对住宅需求也相应增多。另外,随着福州周边县市与市区的距离在不断缩近,市区的概念将越来越大,为楼市提供了更多的可开发地块。

企业发展需求本土开发商向外走

记者:目前,福州市区可出让土地越来越少,而福州政府明确表示今年将增加经营性土地出让,是不是给开发商带来期望,对福州楼市有什么影响?

王剑超:福州市区的新盘和土地越来越稀缺,目前供应的土地大多在仓山、晋安等周边,鼓楼、台江多为小地块。作为大都市的规划,福州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潜力在省内还是有先天优势的,将继续吸引本地和外地的开发商。

李辉:市区依然以旧城改造为主,而受土地量影响,未来推地逐渐向外扩张,闽侯一带土地资源相对来说还比较充裕,是福州楼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记者:这段时间,福建不少开发商走出福建,纷纷向一线城市进军,如此前泰禾在北京拿地,融信、正荣、阳光在上海拿地,这说明什么?

王剑超:闽商在市场上的号召力很好,之前的世茂、金源、冠城等早已是全国性的开发商,融侨等也早就到省外开发,所以闽商加大一线城市的深耕,是大势所趋,实力所致。

李辉:开发商向一线城市扩张,主要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特别是一些本地知名开发商,为了做大做强,必须走出家门。而一线城市竞争更加激烈,这也要求开发商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加入竞争。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5月福州土地集中放量 共推出26幅住宅用地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5-16 10:06:00
5月土地市场回暖,不管是一线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土地交易都表现十分活跃。在福州,5月份6县市将推出38块地,其中住宅用地26幅,总面积达2733亩左右。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