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扯出问题百出 或成制约中国城镇化建设难题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4-24 16:28:00

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的问题逐渐突出,不少城市或严重缺水,或因污染而有水不能用。为此,有的城市不得不远距离调水,有的被迫超采地下水并引发地面沉降。专家称,水资源短缺日渐成为制约中国城镇化建设难题。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受地理条件限制,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3月中旬由中国社科院、首都经贸大学、国家发改委等单位专家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指出,2011年,北京、天津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9立方米和11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河北省绝大部分地市行政区水资源也极为贫乏。

河北省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0%。而石家庄市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称,到2020年,石家庄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在城市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石家庄多年平均降雨量538.3毫米,人均水资源量276立方米,是目前中国35个最为缺水的城市之一,属于极度缺水地区。目前石家庄市年均缺水约10.4亿立方米,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全市缺水率仍将达17.1%。

由缺水引发的大规模地下水超采已成了“迫不得已”的举措,但由此形成的地下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也成了城镇化的一个重大难题。

记者从河北省水利厅了解到,河北省年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170亿立方米,而目前年总用水量在2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农业用水占70%以上。

近年来,尽管河北省采取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引黄工作力度等措施,全省用水总量未增加,但地下水下降趋势仍未改变。

《河北省平原区地下水通报》显示,2005-2008年,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每年下降0.22米,2009-2011年,平均每年下降0.29米。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北地质勘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廖先锋介绍说,由于局部地段地下水的集中超量开采,目前河北平原地面沉降逐渐形成了沧州市、保定市、衡水市、晋州市等10个沉降中心。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

由于水资源匮乏,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普遍的调水现象,甚至出现从一个缺水区向另一个缺水区调水的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认为,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之中,尤其是随着城镇人口的聚集、工业的扩张,水污染以及城镇缺水问题已成为未来城镇化迈不过的一道坎。新一轮城镇化发展,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节水,科学地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专家表示,现在无论是扩城建镇还是布局产业,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土地指标,然后是环评。至于水资源,多数人认为水是天上来的,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纠正这些偏见,就要像管地一样管水,像节能减排一样抓节水和治污。”

去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水合作年”,中国一些缺水省份也在寻求与水资源管理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本月16日,中美首次就水资源管理合作举办了论坛,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等的3位州长与中国河北、天津等5位省区市领导就水资源、环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威斯康辛州州长斯科特·沃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国有水处理的巨大需求,中美水资源合作潜力十分巨大。”(新华网)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水资源扯出问题百出 或成制约中国城镇化建设难题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4-24 16:28:00
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的问题逐渐突出,水资源短缺日渐成为制约中国城镇化建设难题。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