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许可证制度最终将取消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4-02 14:38:00

国五条”郑州版细则未提及“20%个税”、二手房贷款、限购这三大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对此,省内专家怎么看?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昨日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问题1“国五条”郑州版细则特点是什么?

宋向清:意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前期楼市调控成果

他认为,3月31日夜郑州市政府发布的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并不是郑州版楼市调控政策转向的标志,而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前期楼市调控成果的郑州楼市新政,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五条通知精神的郑州调控新政。

最大亮点有四:一是新建住房价格的统计和确定由原来的按照新建住房调整为新建商品住房,剔除了保障房等可以摊薄房价的楼盘和项目,政府稳定房价的难度更大,属于政府自我加压,也体现了郑州市政府对楼市调控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增幅由原来的分别与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双挂”调整为只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的“单挂”,更具可信度,也更有可操作性。三是将中小套型套数达到开发总套数70%纳入行政审批快速通道,采取具有保障房性质的政策优惠,将鼓励和引导开发商在郑州实行三房合一政策后,继续加大具有保障房功能的商品住宅开发,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郑州商品房结构。四是预售许可证将逐步收紧直至最终取消的信号在这次政府正式文件中已经发出,开发商必须学会扔掉预售这个拐杖走路了。

2“国五条”郑州版细则为啥没有提“20%个税”等政策?

宋向清:郑州市无权对国家已经制定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进行调整

他说,文件中没有涉及限购,不意味着郑州不再限购,而是郑州将继续执行原来的限购政策。没有涉及个税和房贷,可以有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税率和存贷款利率的制定和调整属于省级以上政府权力,郑州市无权对国家已经制定的税收和金融政策进行调整。二是郑州市对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包括二手房交易所得税和二手房贷款利率不持异议,将贯彻落实。

3“国五条”郑州版细则对楼市影响是什么?

宋向清:楼市价格将更加接轨居民可支配收入

宋向清说,郑州出台的这些政策,对郑州楼市释放三大信号,将产生三大影响。信号一:郑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趋严,手段趋高,节奏趋快,并在政策取向上始终与中央保持统一步调。这将有利于投资和投机性购房者以及企盼短期内楼市调控政策松动的开发商调整心态,放弃幻想,重回理性购房或开发的良性轨道。信号二:楼市价格将更加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更加接轨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加彰显对中小套型住房的扶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购房支出比也将逐步缩小。这将有利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更早地圆自己的住房梦。信号三:预售许可证制度将逐步收紧并最终取消,这对开发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规范,郑州房地产开发的门槛将更高。这将促使郑州房地产行业再次洗牌,那些靠预售获得发展资金的开发商将难以为继,具有品牌知名度和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将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

相关新闻

郑州二手房交易市场 开始“退烧”

郑州版的“国五条”细则出台后,老百姓和市场的反应如何?昨日,记者进行走访。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郑州东区房产交易大厅,发现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仍旧不少,但与3月份相比明显少了许多。市民不再像前几天一样争先恐后挤得满头大汗,而是自觉地排队,耐心地等待。大厅的工作人员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一位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还跟记者攀谈:“今天总算正常了,虽然人多了点,但明显好多了,前几天大厅里吵得我整天头都是大的。”

昨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房产中介后,发现业内人士的市场预判大同小异。某地产营销策划公司张姓经理介绍说:“二手房从交易量上来看,从年初到现在成交量相比往年同期增加了将近两倍,现如今郑州市也公布了‘国五条’具体实施细则,以后二手房市场很难再迎来这么火爆的交易形势了。”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预售许可证制度最终将取消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4-02 14:38:00
“国五条”郑州版细则未提及“20%个税”、二手房贷款、限购这三大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对此,省内专家怎么看?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昨日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