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富涛:为个税新政说句公道话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3-29 09:18:00

“国五条”出台近一个月,房地产市场涨声一片。二手房“打头”,刚需新房跟随,现在连一手豪宅也火了起来。最近一位朋友心急火燎地问我:关注上海长风地区两个豪宅楼盘很久了,“楼王”马上要开盘,但听说位置好的户型都被订光了,怎么样才能抢到一套呢?

他说的这些户型,开发商都乘势涨价,总价基本都在1500万元以上。他手里没有这么多现金,需要卖掉现在自住的公寓,还要贷点款。按照他的说法,如果抢到满意的户型,这辈子不准备再换房了。他不是投机客,甚至不能算投资客,只能算偏高端一些的改善型需求者。

只出台政策却不落地的行为,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耍流氓”。这一个月不仅没有抑制房价,反而炒高了房价。不仅刚需受害,改善性需求者也备受折磨。前段时间甚至有传言称,因为阻力太大,操作有难度,20%政策有可能不执行了。

当然,从近几日各地地方政府的表态来看,这项政策不会有反复。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都公开承诺,严格执行新的个税政策。因为“国五条”中对各地房价控制目标的出台时间确定为一季度,连带各地个税政策的细则出台应该就在本月底。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愿意执行这项政策的,因为此项政策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速冻”效应,因此损失的税费和随之而来的土地市场缩水,远远大于那一点点个税收入。可以预见,他们会千方百计让这项政策“缩水”。

例如已经公开的乌鲁木齐,当地媒体报道,乌鲁木齐房产交易管理中心规定,市民可以提前预约从4月开始两个月之内办理缴税业务的号,也就是说,乌鲁木齐把办理缴税业务的时间延长了60天。即便是地方细则真正实施,市民也仍可以按照之前预约的号,按老政策税收办法缴纳税费。

另外,在卖家的初始成本计算方面,税法规定可以扣除合理成本,如相关税费、房贷利息和装修成本。装修成本的确定要看原始发票,相信很多人没有保留多年前的发票,更不用说装修费用中很大比例是没有发票的。如果地方政府“捣糨糊”,可以视作“无法确定原始成本”,从而执行总价1%~2%的个税老政策。

但无论如何挣扎,4月1日以后大面积执行20%个税政策的方向不会改变。由此会给不同的房产类型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手房中,需要缴纳个税的房型所占比例较大,交易将大大清淡。在需求大于供给的卖方市场,上家拥有心理优势,不会愿意承担这笔新增的成本;而加上这笔成本之后,买家的购买意愿也会大大降低。

对于“满五唯一”无需缴纳个税的少数房型,上家不会放过这次绝佳的涨价良机,即便不把相当于20%个税的涨价空间吃干榨净,至少也会涨上一半。

一手刚需盘,与“满五唯一”二手房类似,开发商比二手房东更精明,涨价是不可避免的。

唯有一手豪宅,将会是真正被抑制的对象。豪宅的购买者投资者较多,但20%个税政策执行后,获利空间大大降低,亏损风险却在加大。例如购买一套1000万元的新房,全款付清,假定两年之后,房价上涨20%,房价涨到1200万元。

此时出售,成本如下:

购买时的契税3%——30万元;

两年的资金沉淀成本(以同期定期存款利率4.10%计算)——82万元;

出售时的营业税为总价的5.6%——72.8万元;

差价20%的个税——约34万元;

如果在上海是第二套房,还需缴纳每年0.6%的房产税——两年12万元;

出售时的中介费,约1%——12万元;

印花税等其他税费,5000元左右。

总计243.3万元。

也就是说,投资者如果花1000万元买房投资,即便两年上涨20%,与存入银行相比,也将损失43.3万元。

两年上涨20%,在调控加码的大环境下,实现的可能性很小。20%个税的新政虽然有诸多缺陷,会误伤刚需,但对抑制投机,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我劝告了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位朋友,别去凑热闹,到年底你且再去看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岳富涛:为个税新政说句公道话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3-29 09:18:00
无论如何挣扎,4月1日以后大面积执行20%个税政策的方向不会改变。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