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月或出新规 楼市涨幅不准超5%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3-26 09:20:00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国五条细则出台以来,南京(楼盘)楼市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大幅度走高,新房成交量和价格也均呈现上涨趋势。为了控制房价,南京楼市下月将实施新政。

据《扬子晚报》25日报道,从下个月开始,南京楼市将执行新的商品房预售规定,其中申报价格不得超过前期成交价的105%,并且规定新领预售证的房源面积必须要超过3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开发商一期成交价格是1万元/平方米,那么二期楼盘的价格就不能超过10500元/平方米。

对此,南京房地产行业一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南京市物价局此前就因为开发商涨价,驳回了不少涨价申请,新的政策施行将进一步遏制开发商涨价,稳定南京楼市价格。而新领预售证的房源面积必须要超过3万平方米,这可以杜绝开发商分批领证借以抬高房价的行为,也是进一步控制楼市价格的行为。”

房价涨幅不得超过前期5%

从去年以来,南京物价局就因为不少开发商涨价过高,驳回了多家开发商的涨价申请。

去年9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了位于南京六合区的荣盛·花语馨苑在申报二期房源销售价格时,原报价涨幅10%的方案被南京市物价局驳回的消息,物价局要求其二期房源的备案价格,涨幅不得超过一期房源的5%。

除了上述楼盘之外,位于南京江北的一家楼盘去年9月份就推出过一批房源,当时的售价为9800元/平方米,就在不久前该项目的开发商向物价部门申请新的房价时,也被告知涨幅不得超过前期的5%。

此外,位于南京仙林板块的高科荣域也接到了物价局部门的口头通知称,房价不得超过前期的105%。“我们已接到口头通知,听说下个月就执行了。”该楼盘售楼部一位工作人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据上述楼盘一位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开发商一般第一次申报价格时,都会申报得高一些,目的就是为二期楼盘涨价做准备,“打个比方,开盘的时候申报的价格是12000元/平方米,但是实际销售过程中可能只有10000万元/平方米。如果在以前,二期楼盘的价格只要不超过12000元/平方米就行,但是现在涨幅不能超过此前销售价格的105%,也就是二期价格最高为10500元/平方米,和之前申请的价格每平方米少了1500元。”

申领预售面积遭控制

除了在价格上面设定范围之外,南京物价局在开发商一次性申领预售面积上也作出规定,根据规定,开发商一次性申领预售面积不得小于3万平方米。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以前南京的楼盘申请预售证时,都是以幢为单位进行申请,这就给了开发商钻空子的空间,每次都少量推盘,以此来推高房价。江苏房地产协会一位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设置3万平方米的最小领证规模,可以压缩开发商的操作空间,杜绝开发商分批领证借以抬高房价的行为。”

对于这一政策,有业内人士表示,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南京河西一家楼盘的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这个政策会让企业比较难办,因为工程进度赶不上,“我们楼盘总共才10多万平方米,按照每套房子100平方米计算,3万平方米就是300套房子,工程进度根本就跟不上。”

该负责人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开发商预售证不能领取,那么就无法销售,开发商自然就面临资金压力。对于小的开发项目来说,面临的压力巨大。”

据公开报道显示,对于开发商一次性申领预售面积不得小于3万平方米的政策,2010年1月国务院就曾下发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出,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商品住房项目预售许可的最低规模。而南京相关部门则表示,所谓最低规模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某处小区的最小单位,可以是一幢,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另一种解释则是指房源的面积,大的三万、五万平方米,小的一万、两万平方米。

“南京市此前的做法是第一种,上海(楼盘)市则执行的是第二种。不过接下来,南京也即将实行第二种方案。”上述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南京下月或出新规 楼市涨幅不准超5%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3-26 09:20:00
国五条细则出台以来,南京(楼盘)楼市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大幅度走高,新房成交量和价格也均呈现上涨趋势。为了控制房价,南京楼市下月将实施新政。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