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近忧和远虑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03-25 08:49:00

进入2013年以来,随着上一阶段调控政策影响力的弱化,中国房地产市场再次陷入新一轮的爆发性增长,并再次引起多方讨论,“泡沫论”、“供需论”不绝于耳。在“国五条”调控新政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将会是怎样的发展态势,房价的走势又怎样,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房价的高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此,多位相关人士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进行了讨论。

投资性需求造成“供不应求”

对于是否因土地的供给不足而造成了高房价,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表示,我国近年来土地供应量对满足城镇化和住宅市场的需求是足够的,市场表现为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性需求高涨。

胡存智指出,从近八年我国住房用地供应数据来看,如果按照容积率1.5计算,可以建出的住房面积达到84.36亿平方米,如果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可以满足2.82亿新增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期进入城镇的人口只有1.67亿人,虽然有地区间的差异性、房屋套型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但总的看来供地充分。

对此,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表示,现在中国房地产业的高房价有可能有一部分是政府的不确定行为造成的,比如说土地供给的计划能否早一些透露,包括银行贷款的政策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罗康瑞指出,过去国内在供地指引等方面做得不足。在住房以及土地的供应方面,应更透明化,更加明晰。在土地供应量、供应地区、土地用途等方面,给出清晰的导向,使消费者了解未来的供应情况,这样就不会没有方向地乱买房产,也不会与市场脱节。

胡存智对此表示,现阶段我国已实行公开透明的土地供应引导。例如国土部规定地方必须在3月份最迟4月份公布全年供地计划,并标明供地用途等。因此,大家可以参考供应计划以考虑各项投资计划,起引导性作用。特别是2013年土地供应方面,要与前五年土地供应保持均衡,这意味着,如果低于这个平均值、供应减少要尽量保证达到这个平均值,如果高于这个平均值,则需要适当的收缩数量,以维护未来房地产市场供应的稳定。

但是,为什么供过于求的土地供应量,表现出来的情况却是供不应求?胡存智指出,我们有足够的数据证明,之前的供应对满足城镇化和住宅市场的需求是足够的,如果按照每年的城市化率进城的人口量来说,每年的土地供应量是供过于求的。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投资性需求过于旺盛,在居住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投资性需求觉得供不应求,因此表现为供不应求。”胡存智指出,投资性需求是我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英才》杂志社社长宋立新总结道,现阶段并不是刚需问题,而是刚需的集中和投资的驱动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另外,从用地方面,虽然供给充足,但也有部分囤地现象。

胡存智表示,的确有部分开发商会囤地,但这并不是主流。因为,土地与资金,只有流动才能增值,因此,不会有人主动恶意囤地。

“所以今年土地供应中有三条要求,一是增加增量,二要尽快释放存量,三是盘活闲置土地。”胡存智表示,国土部建立了大企业大地块尽快开工建设向市场提供的监察制度,使已经拿到手的地尽快释放,另外对于多年闲置土地制定政策,尽早开工。

胡存智同时指出,国土部正在对广东、重庆等地进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行试点,使集体土地能够在产权建设以及流转规则上逐步建立起规矩,逐步实现“同地同权、同地同价”,弥补土地市场供应。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近忧和远虑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3-03-25 08:49:00
进入2013年以来,随着上一阶段调控政策影响力的弱化,中国房地产市场再次陷入新一轮的爆发性增长,并再次引起多方讨论,“泡沫论”、“供需论”不绝于耳。在“国五条”调控新政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将会是怎样的发展态势,房价的走势又怎样,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房价的高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此,多位相关人士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进行了讨论。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