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深圳10%不合格海砂去向何方?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3-18 09:32:00

深圳海砂楼事件对当地建筑行业的冲击不断升级,数十家违规企业遭遇政府严惩,多个大型在建项目被迫停工。但更难处理的问题才刚刚开始,约占全市总量10%的不合格海砂流向市场,不知去向何方?大量已建或者在建项目将因此陷入海砂危机。当地政府对海砂的禁用政策有望进一步收紧,此举或引发更深层次的建筑用砂的供需矛盾再次加剧,建筑成本随之走高。

有开发商和学者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建筑领域不合格海砂现象屡禁不止,暴露出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仍存在诸多漏洞。

抽芯检测结果近期公布

经过在全市范围内的紧急地毯式排查,深圳市住建局很快对已经发现使用不合格海砂生产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开出严厉的罚单。

3月16日,深圳市住建局宣布,吊销深圳市东大洋建材有限公司的资质证书,并责令8家企业或站点停业整顿一年,另外6家企业停业整顿半年以上。同时,该部门在2012年动态核查中发现的16家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因不符合资质条件要求,资质证书也一并予以撤回。

根据对全市92个混凝土搅拌站排查结果,此次检查组抽检的165组样品中,有不合格样品16组,不合格率为9.7%。这意味着目前深圳全市预拌混凝土中,约有10%属于使用不合格海砂生产。

当天下午,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人员对平安金融大厦等三项目均进行抽芯检测,检测结果近期将向外界公布。

外界更关心的是,约占全市总量10%的不合格海砂究竟流向哪些项目。深圳市住建局对此表示,目前仍在调查之中。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混凝土主要是流向房地产建筑和重大工程两大领域,此次被处罚的多为深圳混凝土生产大户,影响范围不可小觑。

深圳港创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南山区沙河建材工业区站被要求停业整顿一年,该公司网站显示,其合作客户涉及香蜜湖熙园、桂芳园六期、海阔天空雅居、花园城二期、鸿景园小区等众多房地产项目。不过,目前无法证明这些项目涉及海砂事件。

而被吊销资质证书的东大洋建材有限公司,是平安金融中心项目附楼所用混凝土提供商,该公司所产混凝土在深圳的使用客户堪称数量最多。

此外,利建公司是深圳市最早的混凝土制造企业;深圳市天地混凝土有限公司混凝土年产量占深圳市场份额的10%;华润文伟混凝土有限公司为华润旗下公司。这几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此次均被勒令停业整顿。

工程质量监管流于形式

华侨大学教授黄奕辉十多年来一直研究海砂楼问题,并多次撰写提案呼吁社会关注。他告诉本报记者,不仅仅是深圳,国内沿海地区的很多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问题,部分城市海砂楼数量惊人。

此前2005年至2011年,深圳曾多次被曝光出现海砂楼。2002年,泉州市建筑工程质监站对市区在建工程随机抽查50个项目,其结果发现,当时使用海砂的工程数超过抽查总数的80%。

实际上,海砂在国际上都是建筑用材之一,只是必须要经过海滩堆积法、淡水冲洗法、使用钢筋阻锈剂等技术处理。日本沿海地区建筑用砂的90%以上是海砂,但日本海砂的技术措施则非常严格。

在我国,海砂楼问题也并非刚刚出现。台湾曾是海砂楼问题出现较早、较严重的地区,一度演绎成“海砂屋风暴”事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也曾出现大量不符合住房标准的海砂楼。

2004年,住建部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严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见》,提出建筑工程中采用的海砂必须是经过专门处理的淡化海砂。广东省和深圳市当时则发文,禁止当地工程使用海砂。但海砂的违规使用,在广东一直屡禁不止。

黄奕辉称,政府采用简单的禁止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用砂难题,因为目前沿海地区的淡水砂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建筑用砂的需求量又不断增加,建筑用砂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关注海砂危害十几年,黄奕辉认为,海砂楼问题主要出在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体系上,国内通过监理来对质量进行监管,实际上相关部门监管很弱,监理也基本是形式,而且监理很容易被边缘化,很多施工单位业主说了算。

此外,海砂的监管复杂,开采和销售涉及到多个部门管理,监管难度很大。尤其是国内很多建筑承包商是私人承包商,海砂楼出现问题很难追究。(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拷问:深圳10%不合格海砂去向何方?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3-18 09:32:00
深圳海砂楼事件对当地建筑行业的冲击不断升级,数十家违规企业遭遇政府严惩,多个大型在建项目被迫停工。但更难处理的问题才刚刚开始,约占全市总量10%的不合格海砂流向市场,不知去向何方?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