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博弈大戏将续演 地产商抗压购房者受伤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03-14 09:04:00

“国五条”后的各方博弈

距最严楼市调控“限购令”出台已有2年时间,虽然此间楼市经历了下调、回暖,但近月来的飞涨又迫使“国五条”于近日出台。

在国五条实施细则里,饱受争议的是明确“二手房交易所得将计征20%个税”的措施。而市场对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陆续出现“突击抢房”现象。受“抢搭政策末班车”效应,二手房市场也迎来一个短暂的交易高峰。

二手房V S新房

在各地二手房签约量暴增的同时,新房市场也创下高峰。在3月4日至3月10日一周内,全国九成以上城市一手住宅市场月周均成交面积同比上涨。据上海市住房管理部门统计,上周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31.20万平方米,环比此前一周上涨20.7%,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大关,创造了最近36周的最高成交纪录。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分析认为,新政的威慑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在新建住宅市场,全国未普遍出现二手房需求转移到新建住宅市场的现象。

至于购房需求转向新房市场从而引发新房上涨一说,伟业我爱我家胡景晖表示,新房项目大都位于远郊,在交通、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方面,无法与城市中心区的二手房社区相比。因此,税费的增加未必能够让消费者放弃城市中心区的成熟社区而转向远区郊县。

此外,在政策调控下,未来新房市场的供应量将大幅增加,消费者选购新房时将有更大的挑选空间,供需的平衡难以支撑新房价格的大幅上涨。

二手房买主V S二手房卖主

事实上,在“国五条”出台之前,二手房市场出现了大量房东坐地起价和取消挂牌惜售的情况。1月中旬,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房东惜售心态明显,有的挂牌两三天就取消售卖,有的直接加价5万元至10万元。21世纪不动产苗圃路店的置业顾问告诉记者“像陆家嘴板块最近撤牌惜售的房源占总挂牌房源数的比例在10%至15%,而涨价房源的涨幅在5%至10%。”

而在“国五条”细则出台后,二手市场又变得热闹起来。因怕新政实施要交20%个税,抢先卖房过户。二手房市场已经签订合同或即将签署合同的交易双方期盼尽快网签过户,引发了近期网签量的暴涨。

与此同时,“‘国五条’出来之前,有很多业主对于价格态度强硬,甚至看买方有意购买便惜售加价。”21世纪不动产业务员对记者表示,现在业主态度有所转变,甚至心理价位也有所松动。他表示,现阶段业主和客户都希望尽快完成交易,尤其是有短期置业计划的刚需客户,以免夜长梦多。

房企V S房企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博弈之外,房企之间也有竞争。

“这次调控有点突然。”一位房地产商告诉记者,在“国五条”出来时他认为此次调控应该是再次重申之前的调控措施,但没想到的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细则出台,而且力度加大。

他表示,虽然这次调控的主要对象是二手房,但由于整个市场预期受到影响,新建住房也不会避免。“估计房市将再次回到两年前的状态,在各地执行细则下发之前突击买房,之后需求遭受冷冻,市场逐渐走淡。”

“对于房企来说,又将是一年经受考验的时期。”上述人士说。

业内人士表示,在房地产市场低谷间,房企又将进行新一轮洗牌,房企集中度也将随之提高。

随着“国五条”出台,“调控从严从紧”仍将是2013年房地产市场继续贯彻的整体基调,各方之间的博弈也将继续。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五条”及后期地方上调控细则的陆续公布,此前“一路高涨”的房地产市场将有所降温.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楼市博弈大戏将续演 地产商抗压购房者受伤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3-03-14 09:04:00
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数次调控,房价却屡调屡涨。中央希望调控出手“稳、准、狠”,但往往事与愿违。“十年调控十年价涨”的现实窘境给未来调控政策带来诸多难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调控中所涉及的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与购房者又是怎样一种利益博弈关系?在近日的调研中,《经济参考报》记者试图找到答案。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