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五条出台商业地产升温 房产信托风险缓解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3-03-11 09:43:00

化解房地产信托风险

近三年由于国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各大银行严控资金流入房地产业,因此,不少房地产商转向信托业寻求资金支持。

据中国信托网披露,2010年房地产信托资金余额4323亿元,2011年房地产信托资金余额6882亿元,同比上升近一倍。而2012年末房地产信托资金6880亿元,依然维持在高位。

房地产信托的平均期限为两年左右,2013年信托公司应有到期的房地产信托产品,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房地产信托总还款额约3100亿元,而兑付高峰将在2013年二季度出现,保守估计约1301亿元。

去年以来多,多家信托产品风险频繁暴露。同时,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给房地产信托带来一定的风险,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不利于保证房地产信托的兑付。

此次20%所得税的新政,却能适度缓解了房地产信托的风险。现在一手房多在远郊或非一线城市,其建设资金多来源于房地产信托产品等,20%所得税的新政有助于新建住宅的顺利出售,有助于推动一手房的出售,有助于资本获利和推迟资金链的风险。这一新政,也有助于今明二年集中到期的信托产品兑付风险,这将对整个金融系统安全至关重要,也对后续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有利,避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年初至今依然有批量房地产信托发行,且呈扩容趋势。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月,公开发行的126只信托产品中,有30只投向房地产行业,占比23.81%。而去年8月至12月,房地产信托的发行数量在所有固定收益信托产品中的占比从未超过20%。

管理层收入模式转变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加大交易环节的税收意味着政府收入模式的转变。

首先,一线城市已经没有充足的土地可供出售,因此改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从原来出售土地的收入模式转变为房产交易的收入模式,将有利于政府财力的永续保持。再者,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廉租房均是国家战略方向,因此增加二手房的交易成本,间接暗示房价坚挺,推动购房人持续买入一手房,让一部分收入不宽裕的人群进入城郊新居,将为房地产业迎来不俗的第二春。第三,万一房产税和官员财产公示出笼,20%所得税的征收可以限制房子突发性供应,封锁住房价下跌的空间;让房地产继续锁定巨大的社会财富,以助于消化通胀和货币滥发导致的流动性。

因此,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来说,已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仍将执行严格限购;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限购区域未必会覆盖城市全部行政区域,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也会因地制宜有所调整。

考虑到民生问题,房价过快上涨的状况将受到中央严密监控。但就目前的政策看,中国房地产长期向上的势头恐将不撞南墙不回头,除非遇到金融危机才会应声落地,届时中国经济和民生百姓均将受到重大考验。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新国五条出台商业地产升温 房产信托风险缓解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03-11 09:43:00
库存明显下滑在业绩抬头的趋势之下,房企库存已明显下滑,这势必催生房企“囤货”。在“国五条”新政出台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连番上演土地“抢夺战”,万科、绿地、首开等品牌房企频频出手拿地。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报告》显示,2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733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5.3%,环比减少3.4%,继1月库存同环、比增再次双双为负。从近三个月的表现来看,房企商品房库存出现了连续下滑的趋势,这也迫使房企纷纷出击,圈地动作频繁。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3月6日,万科、保利以及绿地集团等10家标杆房企拿地金额达483.36亿元,平均每家房企两个多月内拿地支出近50亿元。其中,绿地集团斥资79.68亿元圈地,在重点城市拿地扩张,位居上述统计榜首;首创置业则斥资50.64亿元在北京连续夺地;中海地产2月份拿地势头较猛,单月获得的规划建筑面积达63.06万平方米;万科则以联合体方式拿地较多,而据万科最新公告显示,1月以来,公司新增7个项目,分布在6个城市,拿地金额支出为36.83亿元。此轮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