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业重组拉锯:七年重组梦一朝归零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3-11 09:18:00

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   2012年年底,武汉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的重组方案,再度被股东们投出的多数反对票而被否决。这意味着武汉国资系高调祭出的重组方案,再度被市场“抛弃”,一切回归原点。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重组战中,武汉国资系频频遭遇浙江民资银泰控股和新光百货挑衅,在这场国资保值增值的战斗中,虽然其获得了表面的胜利,但其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在资金方面,我们耗资10多亿元。”一位不愿具名的武商联内部人士感慨,在精力方面,武汉国资消耗更大,而这场“战争”,还让武汉国资从一个对资本市场运作并不熟悉的体制内领导者,逐步蜕变为“能者”,其推出的“合纵连横”、“反戈一击”等诸多资本层面的保卫手段,上演了一出精彩万分的国资与民资的角逐剧目,成为中国商业乃至全国国资重组历史上的一个经典的案例。

而目前,面对着民资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这场重组是继续进行,还是就此放弃,一切似乎仍无定论。

困境倒逼重组

武汉作为商业重镇,其九省通衢的区域优势,注定了其在中国商业版图上的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武汉市就曾有包括六渡桥、鄂武商、中百、中商和汉商5家商业类上市公司,目前,除了六渡桥已退市外,其他4企业仍活跃在资本市场。其中,武商、中百、中商为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控股,而汉商则隶属于汉阳区国资委。

在这段历史中,武汉曾是国内仅有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的城市。武商、中百和中商三家集团在同业中排名靠前。

不过,彼时的武汉国资旗下的武汉商业企业,已开始呈现业绩滑坡的态势。查询三公司历年年报及公开数据显示,在1997年之前有四年净利润均过亿,到了1998年净利润却锐减至3100万元,2001年、2004年则亏损9800万元和6900万元;中商2003年、2004年净利润均为800多万元,一度还呈亏损近亿元的尴尬局面,而中百的年度净利润则多在两三千万徘徊。

更让他们尴尬的是,自2004年以后,中国对外资实施全面开放的政策,全球知名商业企业趁机纷纷进入中国,跑马圈地,而早在1992年,武汉就被列为国家商业开发试点城市之一,外资十分活跃。沃尔玛、家乐福、卜蜂莲花等知名企业纷纷进驻。

“其实,武汉市政府在1998年就提出了重组商业的口号。”上述内部人士对本报透露,当时,武汉的工业开始面临逐步下滑的趋势,而商业作为传统的优势产业地位愈加明显,而国内社会商铺零售总额基本上开始面临4年即翻一番的局面,武汉市动了重组的念头。

重组思路首先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始。“武汉市曾和许多企业谈过重组事项,比如武汉中商曾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接触过,而鄂武商也曾与人民日报社控股的华闻集团传出合作消息。”上述内部人士指出,但此时,国家开始推行国企的股改政策,武汉商业重组暂时被搁置。直到2005年,武汉将银泰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引入,为后期民资与国企之间的控股权大战,埋下了伏笔。

武商联成立

武汉商业重组从设计、探索走到实施层面的标志性事件则是武商联的成立。

2007年5月,这家代表着武汉国资委控股鄂武商、中百、中商三家商业上市公司的商业航母公开解释其成立目的,就是要在三年内,逐步整合三家上市公司,实现武商联整体上市,最终消除三家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

“证监会要求我们必须重组。”在2012年中百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武商联总经理汪爱群曾解释,当时,武汉国资委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同业竞争问题,其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否则无法正常地上市融资。"

事实也是如此。作为三家商业上市公司,鄂武商旗下的业态包括武广等百货业态,同时还运作武商量贩类的仓储类超市,而中百集团则下辖中百仓储、中百超市和中心百货,而武汉中商则涵盖中商平价、中南商业大楼,三企业主业基本一致。

“这种局面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和市场空间,必然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上述内部人士指出,作为上市公司要保证长足的盈利能力,而证监会的要求,显得十分合理。

武商联成立后,初步商定的重组步骤是,中百、中商“合二为一”,中百、鄂武商“合并同类项,最后,武商联整体上市。而实施过程中,三企业同步进行。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武汉商业重组拉锯:七年重组梦一朝归零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3-11 09:18:00
2012年年底,武汉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的重组方案,再度被股东们投出的多数反对票而被否决。这意味着武汉国资系高调祭出的重组方案,再度被市场“抛弃”,一切回归原点。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