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圣明:高房价将掏空中国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3-08 15:34:00

        代表委员为了共商国是云集京都之际,南京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众多市民为了购房登记,或熙熙攘攘涌向房产部门,或前呼后拥跑到民政局协议离婚,好一番朝野齐动的热闹景象。以致笔者的几个朋友见面时,也开起了国际玩笑:“你还傻乎乎呆在办公室干啥?怎么没去抢房子啊?升的值很多人几辈子也挣不到啊。”

  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和这玩笑,真实而又残酷。出于对房价将长期上涨的恐慌,出于对十年九调房价越调越高的失望,出于对既往十多年超过任一投资品种的巨大财富效应的追捧,对于许多被裹挟其中或者被忽悠得头昏脑胀找不着北的普通市民而言,这一幕的出现,的确不足为奇。

  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只有任志强的话,才显得越来越现实而正确:“别看全国富豪榜上多数人都是房地产商人,房奴们挣得其实比房地产商人们还多。”他们看不到的是,如果把任志强这话中的房奴换成那些先知先觉的炒房者和炒房团,或者那些依附在土地财政之下越来越强大的囤房者,这话才算对了大部分——他们确实已经赚得个个盆满钵满脑满肠肥。而对于绝大多数穷尽全家老小财力只买了一套房的真正的房奴而言,不管他们是房奴第一代还是第二代,他们的房产尽管升值了好多倍甚至十多倍,但是只要他们不敢卖掉房产套现或者即使卖掉又不得不重新买房,这升值对于他们生活或者人生境况的改善,就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甚至拿他们跟那些生于六七十年代,没有买房,却很好地充实完善了自身的人们相比,这升值了的优胜,也多是仅仅停留于心理层面。他们看不到的是,一旦他们都成了房奴,背负沉重的还贷压力,他们将不得不大幅压缩教育、医疗、保健、旅游、衣服和食物等方面的开支,由此不仅将极大地限制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会给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他们不想看到现在也充分盲目地相信自己看不到的是,终有那么一天,这一天说近就近说远就远,房价将如同股价那样来上几个“跌停板”;届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呼天抢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届时,他们才会真正知道,任志强和上帝,都不会救也救不了他们。

  他们尤其看不到的是,房地产这个巨大的窟窿,就快把整个实体经济的血都吸干了。根据经济学家李开发的调查,目前中国服装(000902,股吧)行业、鞋帽行业、食品行业等传统行业的利润已经接近于零;80%的民营企业的利润率,也已经接近于3%。而房地产业的日子,这些年一直过得都很滋润。不仅国家现在仍是一心一意发展它,明确它为支柱产业;而且在地方政府的心目中,房地产业远比高科技产业等实体经济要重要,“因为那些企业不挣钱”。

  用李开发的原话说,就是:“一套总价400万的住房,涨30%就是120万,还有谁愿意去做实体呢?房价按照这个速度继续涨下去,中国经济很快就要硬着陆,要跳水,即使今年不跳,明年也是逃不脱的。”

  而回首房地产业谮越国家经济支柱地位的过程,一些房地产业的资深精英也觉得恍若隔世。2005年夏季,某知名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斩钉切铁地向笔者质疑道:“房地产怎么能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呢?”时隔四年之后,这位仁兄再次见到笔者时,旧话重提,不免彼此皆生出几番唏嘘:官方数据表明,从1978年至1998年,房地产占中国GDP的比重一直在2%左右;住房制度改革后,从1998年到2007年的黄金十年,房地产投资每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大幅增长,对GDP的直接贡献率远远超过10%,总贡献率达30%以上,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支柱之支柱。

  如今,在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之支柱的“国策”之下,放眼整个社会,不能安心工作,不能好好创业,不能正常结婚,不能正常生儿育女,成天思房想房抢房……这样的极端个体,已经多得不能再多了。

  肉食者们,该警醒了。

  作者简介:曹圣明,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商业评论家。先后实践于多家媒体机构,在《成都商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在《经济观察报》以超强的新闻敏感、策划能力和文字能力,为汽车版和房产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获得了巨大的业界影响力。博采众家之长,练就一流的内容操作、管理与培训能力。生性忠厚善良,带团队与做批判报道常怀慈悲之心。兴趣广泛,尤好游山玩水。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曹圣明:高房价将掏空中国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3-08 15:34:00
房地产这个巨大的窟窿,就快把整个实体经济的血都吸干了。放眼整个社会,不能安心工作,不能好好创业,不能正常结婚,不能正常生儿育女,成天思房想房抢房……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