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韬:豪宅征税对抑制房价作用不大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3-08 09:07:00

委员称征收任何税种都要讲公平,还要顾及不同阶层的需求

对于抑制房价,宜“疏”不宜“堵”。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放开对市场的约束,才是长久之计。一些高端的物业,就应该鼓励人去买。

——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

“新国五条”的出台,房价问题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的焦点,近日,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对百万以上的房子征收物业税,对千万以上的房子征收豪宅税,提高房屋买卖税来抑制房价,并称相对于行政手段而言这些措施会更长效。这些措施是否可行?

昨日,多位专家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确实能够起到抑制房价的效果,但征豪宅税对于抑制房价作用不大,而通过提高交易税的方式,则只会推高房价。而两位房产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也直言,任何税种的征收,都必须要讲公平,不能一刀切。

委员:征任何税都不能一刀切

全国政协委员、星河湾地产董事长黄文仔昨日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征收豪宅税,首先要判断哪些算豪宅,均价多少万一平方米的房子,购买了多少面积才算豪宅。黄文仔表示,这里还存在买得早和买得晚的问题,比如广州的珠江新城,买得早的人,三年前均价每方平米不到两万元,现在就要卖五六万元了。如果开征豪宅税的话,会出现不公平。无论开征什么税,都要做到公平,具体到是否需要开征豪宅税,“需要看到细则,太难说了”。

被问及有委员提议的征收豪宅税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表示自己没有去研究这个问题,所以不能随便赞同或反对。她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阶层有不同阶层的需求,解决某项问题,多听不同的声音是好的,也是必须的,政府在考虑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参考各方面的意见,然后找到一个平衡点,顾及到各方面的需求,当然,主要应该顾及大多数人的需求,提供公平、平等的机会。

翟美卿接着表示,政府刚刚出台“国五条”,对售房利润征收20%的税,这主要针对投机、投资的购房者,但不可回避的是,应该考虑到改善型的购房者的需求,如果卖房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就不该征收这么多的税,“所以任何调控措施都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

豪宅税对抑制房价意义不大

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对于抑制房价,宜“疏”不宜“堵”。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放开对市场的约束,才是长久之计。一些高端的物业,就应该鼓励人去买。

在黄韬看来,对于一些普通的商品房,可以按照市民持有不同的套数,征收不同比例的税(记者注:如持有一套征1%,第二套征收5%),是能够抑制房价的。他解释说,因为让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的真正原因,是一些投资者通过资金实力、银行杠杆等方式,以投机方式占有了普通老百姓的购房资源。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豪宅评定的标准不一,也很容易导致一些弄虚作假的发生。“如果2万元/平方米以上是属于豪宅,那可能就有楼盘将楼价设置在1.99万元/平方米,类似的变通做法本身就不值得提倡。”

而房地产专家韩世同则表示,开征豪宅税,或许对抑制房价有一定的间接作用。但根据空置率方式对房屋征税也是值得考虑的。相比之下,物业税、房产税这些税种,确实能够抑制房价,但由于缺乏依据,一直迟迟开征不了。

■广州专家

提高交易税只会推高房价

【任何通过提高交易税,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抑制房价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是推高房价,增加的成本,最终都是转嫁到购房者身上。】

对于通过提高交易税的方式抑制房价这一建议,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广州本地学者则表示,任何通过提高交易税,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抑制房价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是推高房价,“增加的成本,最终都是转嫁到购房者身上”。该学者认为,抑制房价的合理措施应该是通过征收房产税,持有房产越多缴纳的税率越高的方式,来降低市民投资、投机热度。同时,通过降低交易税、过户费用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让购房者减少负担,同时增加土地供应力度,加强保障房建设,只有这样的组合拳才能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来源:新快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黄韬:豪宅征税对抑制房价作用不大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3-08 09:07:00
多位专家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确实能够起到抑制房价的效果,但征豪宅税对于抑制房价作用不大,而通过提高交易税的方式,则只会推高房价。而两位房产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也直言,任何税种的征收,都必须要讲公平,不能一刀切。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