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组合政策两会后推出 重点选定消费和投资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03-07 10:20:00

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张平表示,今年扩大内需将着力消费和投资两大重点。

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促进消费和投资的组合政策两会后将陆续推出。

张平说,“今年扩大内需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他表示,过去两年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超过投资。

由于国内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正在放缓,扩大消费和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领域。去年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8%和50.4%,消费超过了投资。张平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这四句话就是今年要努力采取的措施、要做好的工作。

张平还表示,“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关键是选好投资方向,要优化投资结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都还处在一个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国家还有很大的投资需求。”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扩大消费应从具有潜力的区域和产业着手,提升消费的层次和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说,农村居民无论在消费支出数额还是消费质量上,与城镇居民都有很大差距。占河北人口总数约6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约30%的商品。他在提案中建议,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现实购买力;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消除农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农村消费信贷体系,满足农村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建议积极发展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来拉动新一轮内需增长。提案认为,健康产业是辐射和带动产业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产业。据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的研究预测,至2020年,我国仅生物医药产业就将形成约8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整个健康产业的市场潜力将达10万亿元左右。

许多代表委员表示,除了政府投资外,也要通过相关政策促进民间投资。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在提案中建议,对环保企业将所得税调减按15%税率征收,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污染治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及所占土地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免征。记者获悉,两会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和工信部等部门密集调研,酝酿今年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据透露,两会后,国家有关部门将推出促进消费和投资的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对节能环保产品等进行财政补贴,加大对面向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力度,监测扩大内需的用地保障,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等。

下一阶段,类似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政策将覆盖至节能产品、农村市场。“新政策的指向主要是对节能环保产品和建立废旧回收体系进行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是近年在家电行业实行的三项刺激政策,对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促进消费方面,商务部今年将重点推进网络购物,将从抓网络购物平台建设、促营销模式转变、推进线上线下配合这三方面重点推进。在具体扶持政策方面,商务部的思路还是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同时正在研究制定出台一批电子商务行业和服务标准规范。

据了解,商务部将及时研究制定替代接续“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政策,研究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扩内需组合政策两会后推出 重点选定消费和投资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3-03-07 10:20:00
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张平表示,今年扩大内需将着力消费和投资两大重点。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