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力度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3-04 17:02:00

随着青岛市“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战略实施,全市公共资源开始向县域倾斜,生产要素开始向县域集聚,为县域先进制造业的成长提供了空间。金融业应以支持县域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对县域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将支持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引导企业向小城镇产业园区聚集,为不同类型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从信贷、结算、理财等方面开展“一站式”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金融需求。

三是深入开展县域金融创新,拓展金融服务空间。创新既是金融业融入县域经济、融入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也是把握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县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县域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海域使用权等权利资产已经可以转让流转;随着县域工业化发展链条的延伸,企业、园区、基地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户资金需求更加灵活。这些都为县域金融创新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空间,金融业应在把握县域金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用创新的办法不断满足县域多元化资金需求。积极开展无形资产质押、动产质押、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要扎实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海域使用权、大棚使用权贷款;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贷款;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探讨对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有效方式;将保险引入农村信贷链条,推进银保合作;大力创新符合水利项目属性、模式和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工作。

四是优化县域金融服务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直接债务融资。围绕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流程,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承销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帮助企业降低发行成本;大力开展政策宣讲和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工具的认知程度,引导其主动优化融资结构。继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应在农村深入开展信用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继续全面深入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加快农户信用档案规范化、电子化建设,为全部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建立起电子信用档案。全面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加大对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完善农村物理网点和自助服务区;提高农民银行卡持有量,引导和带动农民用卡、刷卡。探索对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农民进行透支授信,让农民有更便利的融资方式。

近年来,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一直将支持县域、支持“三农”、支持城乡统筹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前些年的完善县域法人治理结构、启动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到近几年的开展涉农信贷评估、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到2012年末,青岛市县域贷款余额达到1291亿元,同比增长25%,如果考虑到各市级银行机构对县域的直接贷款,全口径县域贷款余额达到1956.4亿元,同比增长20.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7个百分点。2013年初,为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莱西加快崛起的意见》,措施涵盖货币政策、信贷管理、直接融资、支付结算、外汇管理、跨境人民币等各个层面,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扶持合力。并于1月5日召开了“金融支持莱西政策发布会暨政银企合作签约仪式”,全市10家银行机构与莱西市百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近90亿元,3家银行机构还分别与莱西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我们将对这些协议落实情况和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督导,确保资金到位,政策进项目、进园区、进厂房、进农户,切实为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支持城乡统筹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金融时报,作者为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行长)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力度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3-04 17:02:00
金融支持县域城镇化发展,不是简单的“发票子”、“铺摊子”、“盖房子”,而是需要充分结合县域地区的特色经济和比较优势,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