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否认变相刺激楼市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3-01 08:41:00

从3月1日开始,大连市政府于2012年12月7日发出 《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通知就将正式施行。该规定全面放宽了大连购房落户条件。其中,有关条例把之前的“购房款”作为落户标准调整为以“购房面积”作为落户标准。据了解,该规定有效期为5年。

在国家三令五申要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大连却把买房作为一个激励条件。这项政策被媒体曝光后,各界关于大连涉嫌 “救市”的声音此起彼伏。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光远,更是炮轰“这是一个百分百的救楼市政策”。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特定人才在新港买房5年可落户。昨日(2月2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专题发布会,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表示,对临港重点机构引进的紧缺急需人才,可以直接落户;对工作和居住都在临港的,可在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中加分。

大连否认出手救市

针对有人质疑此举是鼓励外地人买房,推高主城区房价,涉嫌变相放松调控,大连市政府办公厅相关人士表示,买房落户确有其事,但限购政策没有变,买房落户与限购政策不冲突。

《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显示,在大连市有合法稳定职业的个人购买主城区(旅顺口区除外)商品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或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存量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达到90平方米或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即可落户主城区;新市区、旅顺口区购买单套住宅建筑面积50平方米或购买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30平方米,即可落户新市区和旅顺口区。

大连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上述《规定》制定的宗旨是推进大连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进程。买房落户只是其中的一项条款,不意味着房地产政策松动。而且,大连市限购政策没有变,买房落户须以限购政策为前提。据悉,目前大连本地人在主城区限购两套,外地人限购一套。

但这一解释并没有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大连“买房赠户口”行为,实际上就是一个变相救市的政策。对于户籍这一公共福利,本身不应该与购房行为相挂钩。大连市政府的这一行为,无疑会变相鼓励购房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为这一类购房者增加了公共福利,却损害了其他人的福利,因此使得大连的楼市“变味”。

政策或刺激成交增长

根据中指院的研报数据,2013年1月,大连商品住宅市场成交26.51万平方米,环比下跌8.7%,同比增长4.8倍。

2013年开年,市场形势明显好于去年同期。同时,2月由于受春节假期影响,开发商推盘量大大减少,预计成交量也将有所回落。

严跃进认为,在成交行情较好的情况下,随着全国“两会”后可能会出台差异性的地方楼市调控政策,因此,抢在国家楼市调控政策出台前放松楼市政策,成为部分地方政府的一个动力。大连“买房赠户口”,无疑是希望能抢先抓住较好行情段来促使购房者积极入市。

而从销供比来看,2012年12月份大连的销供比为0.8,而到了1月份则攀升为1.58。从这个数据来看,成交量在暖冬行情下,随着全国趋势有了好转。

但这种趋势,会不会随着暖冬行情的逐渐褪色而不断弱化?加之新的“国五条”出台,以及“两会”后政策加码的预期不断加大,各地楼市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大连迎来了成交的“小阳春”,但开发贷依然在收紧,房企面临的资金压力依然巨大。交通银行大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开发贷,目前很难拿到。一要看房企的资质,二要看房企的累计业绩。换句话说,对于大型房企,还是可以拿到开发贷,但是中小房企已被拒之门外。

但购房落户的政策对于开发商而言无疑是利好的。一位熟悉大连房地产一线市场的开发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大连的楼市的依然是供大于求的局面。购房人群的结构也是以刚需为主。“按照大连的去化速度,目前的商品房存量要消化18个月到20个月。但这项落户政策,能刺激大连成交增长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大连否认变相刺激楼市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3-01 08:41:00
在国家三令五申要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大连却把买房作为一个激励条件。这项政策被媒体曝光后,各界关于大连涉嫌 “救市”的声音此起彼伏。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