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房企争相储商用地块 商业地产背后有隐忧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1-24 09:01:00

据《东方早报》报道,2010年住宅市场全面限购以来,众多品牌房企宣布拓展商业地产领域。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国内商业地产的月均开发增速达到了25%以上,是同期住宅开发投资增速的1.5倍,2012年上半年更是扩大到2倍。

两年过去,商业地产热潮仍在持续,土地市场上商业地块接连出现地王。这一轮的商业地产井喷式发展,也引发业界对于供应过剩的担忧。

品牌房企沪上首秀

自2010年本轮调控启动以来,商业地产瞬间成为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持有型商业物业的稳定收益,以及目前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尚未发展成型,使得品牌房企对商业地产市场寄予厚望。

除了老牌商业地产开发商在急速扩张,商业地产“新势力”也在迅速崛起。万科保利、华润、中粮等企业纷纷宣布进军商业地产,并将在未来几年内大幅提高在商业项目上的投资比例。两年时间过去,众多拓展商业地产领域的品牌房企的第一个商业项目即将逐一面市。

2012年中期,上海万科首次推出其商业品牌“万科2049”。据了解,万科2049定义为高端社区商业消费模式,每个商业项目都配置了专门的运营团队,同时由上海万科物业担纲物业管理。与“万科广场”、“万科大厦”、“万科红”系列品牌成为万科商业地产的四大产品线,并将在全国复制。万科2049·五玠坊成为上海万科的第一个高端商业项目。

保利地产在上海唯一的商业项目保利国际中心,也于2012年4月开工。

2012年12月,龙湖地产在上海的商业地产项目虹桥天街也正式启动。

龙湖地产CEO邵明晓透露,该项目是龙湖地产在长三角黄金地段持有商业物业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上海龙湖地产的一号商业作品。龙湖将在3至5年的时间内将虹桥天街打造成长三角标杆商业项目。

开工、推盘的同时,品牌房企储备商业地块的脚步也在加快。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绿地、中海、龙湖在全国拿下的商业用地(不包含住宅商业综合用地)的规模分别达到285.54平方米、64.95平方米、114.47平方米(建筑面积),分别在全年拿地建筑面积中占比23%、12%、17%。

2012年10月,保利联合基金机构斥资45亿元拿下徐汇滨江综合地块,该地块溢价率为42.86%,成为当时的总价地王。

中国指数研究院上海研究总监陈延彬称,商业地块出现地王还是个别现象,普遍来说商业地块的溢价率较纯住宅用地要低,但2012年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品牌房企拿商用地块的比例也在上升,表明这些企业对于商业地块的偏爱。

投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多数大牌开发商,正在加大商业地产的投资比例。

中原地产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国内商业地产的月均开发增速达到了25%以上,是同期住宅开发投资增速的1.5倍,2012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倍。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指出,自2012年以来,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开发比重有逐月提高的趋势,已达到14%上下。

行业巨头万科主要开发住宅地产,其商业地产开发虽然一直是低调潜行,但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12月初,万科在全国已经有17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在操作,非住宅业务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0%逐步扩大到20%。

万科对于发展商业地产的态度依然显得比较谨慎。

万科总裁郁亮说:“尽管万科正在加大对非住宅物业领域的关注力度,但公司的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万科的主业仍然是住宅开发。和其他进军商业地产的企业不同,万科发展非住宅类业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住宅。”

保利地产在公布的2012年半年报中透露,将重点开发商业地产,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比例将保持在3:7。

2012年10月,中海地产披露,公司商业地产在未来资产比例和利润贡献中将上升至20%。

一直专注于住宅开发的绿地集团在今年强调,商业地产的开发比例将提升到整体开发投资的40%,意味着绿地战略转型重攻商业地产。

龙湖地产主席吴亚军在虹桥天街的启动仪式上表示,商业将作为龙湖地产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未来10-15年,龙湖地产将商业地产的收入提升至100万元,并将利润从原来的5%提升至30%。

“一线房企将战略逐步转向商业地产,不仅因为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还有来自土地市场的竞争。”世联地产(002285,股吧)商业部总经理罗昌荣表示,未来房地产开发的业务方向,开始从以往的以住宅开发为主,逐步转向更为成熟的商业地产。

张宏伟指出,现今土地市场推出的纯住宅用地极为稀缺,一般地块普遍含有10%-20%的商业比例,如果只做住宅地产,对于大多数房企而言,难以形成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效益的提升,“住宅+商业”的双轮驱动,更有利于房企回到增长轨道上来。

警惕“井喷后遗症”

事实上,商业地产这一轮的井喷式发展,也引发业界不小的担忧。

中国指数研究院上海研究总监陈延彬表示,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人均商业物业面积是1.2平方米,而在中国,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人均商业物业面积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不少二线城市也在快速向这一数字靠近。

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海商业地产(不含办公)可售面积717.14万平方米,按照最近6个月平均销售面积,去化周期为44个月。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商业地产既要慎提“春天论”,也要慎提“泡沫论”,因为开发商向商业地产的转型有很大部分是被动和盲动的。

2012年中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原财贸所)、利丰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2012)》指出,本轮商业地产爆发式增长或将导致以下后果:大量激增的商业地产项目得不到客群的支撑,商业地产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然,对于商业地产的前景,仍有众多业内人士及机构看好。罗昌荣指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内需,为了扩大内需,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因此,能吸引消费者的商业地产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张宏伟也指出,“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将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所带动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所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区的发展,将使得商业的需求规模大幅增加。商业地产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戴德梁行华东区写字楼部董事沈洁表示,由于传统CBD土地供应有限,随着外围区域交通和配套的不断完善,非市中心的新兴商务区正在崛起。未来三五年内,诸如虹桥商务区、真如、新江湾城等区域都将有大量高品质的商办物业涌现,商业地产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局面。

品牌房企争相储备商业地块

品牌房企在2012年加快了涉足商业地产的步伐,在拿地比例中,商用地块占比提升,商业地块也连续打破上海总价地王纪录。房企未来发展的重心或将有所偏重于商业地产领域。

2012年底,万科联合绿地、玖致酒店和广州港捷,以54.31亿元共同摘得徐汇区漕河泾社区278a-05、278b-02、278b-04南站商务区地块。该地块项目规划建筑面积高达49万平方米,是上海南站自规划建设以来所出让的最大一幅商业用地,项目定位为中高档的商务商贸区。

该地块折合楼板价1.1万元/平方米,刷新保利地产联合体在两个月前以45亿元拿下的徐汇滨江综合地块的上海总价地王纪录。龙湖地产在虹桥商务区的龙湖天街项目地块亦是2011年的地王。

数据显示,2012年,万科在全国拿下的纯商业用地达到122.1万平方米,纯商业拿地约占2012年万科所拿的商业综合用地总量的11%,比2011年全年的22.54万平方米增加4倍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万科商业地块储备增加,尤其是纯商业的地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供地方式变化的因素,近几年各地政府供地越来越多地以商住形式推出,一线城市纯住宅地块供应减少。但从深层次来说,万科商业地产发展明显加速,今年以来万科纯商业及综合商业地块的比重明显上升,可看出万科商业地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除了万科之外,其他房企也在商业地产领域大展拳脚。

张宏伟指出,拿地行为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地块比例在近几年逐渐上升,体现了品牌房企开始逐渐向商业地产领域发展的倾向。在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如何更好的发展一定会成为企业重要的课题,而商业地产就是转型的一个方向。所以房企在此时增加商业地块储备,是为谋求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品牌房企争相储商用地块 商业地产背后有隐忧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1-24 09:01:00
2009年,格力地产以66.15亿元高价、拿下总建面超过100万平米的珠海唐家湾地王项目。辗转3年后才始放量回款,据悉可销售体量达200亿元。对于年销售额仅10多亿元的格力地产而言,这一体量庞大的项目,开发资金从何而来?格力地产有关人士介绍,得益于大股东格力集团的支持。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