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集中供暖引热议 上海“两会”呼吁试点集中供暖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1-06 14:50:00

今年南京遭遇少见的寒冷天气,集中供暖这个话题备受关注。5日晚央视《24小时》专门针对快报的报道进行了追踪。微博上也就此展开了大讨论,八成以上的人赞同集中供暖。虽然赞同供暖的人占多数,但也不乏反对的声音,有人就认为集中供暖不能做到分户计量,浪费巨大,此外房屋标准、气候条件、供暖成本都不一样,各自用空调或取暖器是最佳选择。
5日,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副主委张立军表示,正考虑在本月召开的上海“两会”上呼吁试点集中供暖,并为全市集中供暖提前进行统筹规划。

早在2010年的上海“两会”上,张立军就曾经递交提案,建议将冬天供暖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在他看来,集中供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久考虑、统筹规划,最好能在当年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就加以体现。

张立军认为,上海建立在海边滩涂上,冬天一般非常潮湿阴冷,冬天也有供暖的必要,“在房间里仍会感觉非常寒冷,而集中供暖能提高上海的宜居程度。”

“现在,上海市民冬天还是主要靠空调取暖,但是空调的效果很有限,每年寒潮来临,上海各家医院都人满为患,以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和小孩为主,多是因为天气寒冷导致或诱发的季节性疾病。”在2010年递交的这份提案中,张立军提出,空调的制热能耗高、噪音大,人体感觉也很不舒适,并且容易传播疾病;而冬季供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降低上海市民特别是老人、小孩的冬天发病率,并能有效降低社会成本。
但在目前,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遭遇到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依据建国初期划分的集中供暖分界线,只有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方可推行集中供暖。

要求修改这条“红线”的声音认为,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冬天同样寒冷,集中供暖比目前普遍采用的空调供暖更环保。但反对的声音认为,集中供暖需要南方城市在管道建设、房屋标准等方面做出大规模改造,且集中供暖将大大增加能源消耗。

争论尚未有结果,上海附近的南通、南京、扬州等南方城市已经开始小范围试点集中供暖,但却由于上述原因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阻拦,集中供暖在南方仍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上海市有关部门亦在2010年答复张立军说,鉴于上海大量的建筑进行供暖改造有困难,所以集中供暖暂时难以推行。

   不过,迥异的声音也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无锡市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就提出观点认为,南方人习惯湿冷,供暖可能会引发身体不适。《新闻纵横》为此配发的点评说,按照这位专家的观点,我们应该恭喜南方人,因为他们已经成功进化,无需温暖阳光,只爱阴冷潮湿。南方该不该供暖?有争论很正常,有些观点不够专业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有些观点已经脱离了基本常识或者干脆就是毫无根据的推测臆想。

  南昌的袁先生正好也听到了这则消息,他对这位专家的说法表示出不屑。“说我们南方人要是突然供暖会不适应实在是无法接受。”他说,“我跟你这么说,要是我们南昌人和哈尔滨人现在搞一次等量互换,那么到南昌的哈尔滨人被冻死的肯定要比到哈尔滨的南昌人被冻死要多得多。原因很简单,我们这里的室内和体感温度实在是太冷了。”
袁先生还称,“说我们比较习惯或者说冻惯了是没错的,但若是说要是给我们的家里也像北方那样供暖我们会不适应则没有道理了。因为一般只有条件好的换了条件差的才会不适应,哪有条件改善了还反而不适应的呢?” 长沙的李女士也称,“我们都巴不得能像北京那样有集中供暖,我肯定不会不适应。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合肥、南京、杭州、扬州、南通等南方城市都已实现部分小区的集中供暖。另早在2005年开始,武汉即启动了“冬暖夏凉”工程,并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其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南方集中供暖引热议 上海“两会”呼吁试点集中供暖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1-06 14:50: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