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来源:人民日报 2023-03-20 10:45:20

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商场超市顾客盈门,景区乐园游人如织,街头巷尾人潮涌动……春日里,与气温一起回升的,是澎湃的消费热情,从升腾的烟火气、复苏的忙碌劲中,人们感受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大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的优势所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业态日益丰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巩固。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消费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有待增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仍需提升。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供需匹配,消费才能旺。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才能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让消费市场的潜力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当前,要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

  腰包鼓了,消费有底气。近年来,在一系列措施综合作用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为不断增强消费市场活力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还要在收入分配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前,工资性收入在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超过50%,增加收入首先要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同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为居民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提供更多有效支持,持续激发潜在消费需求。

  环境好了,消费更安心。消费环境是影响国内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近年来,我国消费环境持续优化,重要民生商品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得到有力遏制,“十三五”期间百城消费者满意度从71.8分提高到79.3分。必须看到,随着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和消费场景日益丰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直播带货、预付式消费、大数据动态定价等领域的问题和规则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农村地区山寨商品、“三无”产品等监管难度较大,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针对消费市场新变化,加快解决影响消费信心的突出问题,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消费旺,经济强。大街小巷的新能源汽车、融入生活的智能硬件、“云逛街”的丰富体验,正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真实写照。我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只要我们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释放出来,中国经济就能够不惧风雨、砥砺前行,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迎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责任编辑:王奕歌)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让更多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来源:人民日报2023-03-20 10:45:20
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