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房贷款利率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买房有何影响?

来源:央广网 2023-01-09 14:32:32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与此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对购买首套住房加大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于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对于购买三套以上住房的,原则上不支持,就是不给投机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间。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本次政策出台,意味着部分城市的首套房贷利率有望延续此前水平或有望进一步下调。

建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符合条件的城市数量短期较多

根据央行通知显示,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各城市政府可于每季度末月,以上季度末月至本季度第二个月为评估期,对当地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对于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本次政策明确城市的住房贷款利率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且调整利率的时间有限定,在季度评估期内满足条件的城市,可以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商贷利率下限。当前,多个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较大,价格仍处于下跌通道,短期符合条件可以下调或取消房贷利率下限的城市数量较多。

同时,通知还提到,地方政府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可自主决定自下一个季度起,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配合实施。

此外,对于采取阶段性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的城市,如果后续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上涨,应自下一个季度起,恢复执行全国统一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陈文静认为,明确评估期内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上涨,将恢复全国统一下限,条件的设定也有利于购房者更好地评估入市节奏。

信贷政策继续宽松,持续支持刚需、改善性住房需求

去年9月29日,央行、银保监会就曾发布《关于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符合条件的城市,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此后,武汉、天津、温州等多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降至4%以下,部分城市取消利率下限,利率执行截至12月31日。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称:“结合本次新政,实际上是对2022年已有政策的修正或细化,说明2023年要继续落实降房贷、允许部分城市突破利率下限等操作。同时也说明2023年信贷政策要继续宽松,尤其是要强调对购房刚需进行保护和支持。”

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70城房价指数数据来看,最近3个月房价持续下降的城市共有38个。其中二线城市13个,分别为大连、福州、哈尔滨、兰州、南宁、厦门、沈阳、石家庄、太原、天津、武汉、长春、郑州。而三四线城市为25个,分别为蚌埠、北海、常德、丹东、桂林、惠州、吉林、济宁、金华、锦州、九江、洛阳、牡丹江、平顶山、秦皇岛、韶关、唐山、温州、无锡、襄阳、徐州、扬州、宜昌、岳阳、湛江。

严跃进认为,房价“疲软”城市数量明显增多。这也意味着各地更要主动降低房贷利率。同时,从城市名单看,二三线城市均有一些典型城市,比如二线城市的天津、太原、郑州等,三线城市的惠州、金华、徐州等。这要求各地参照此类城市的能级,对同类的城市也要落实相似的政策,即房贷利率下限下调或取消的政策。

整体来看,陈文静认为,本次政策较去年930政策更加灵活,结合各个城市最新房价变动及时动态调整利率,降低购房成本,有利于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责任编辑:孙悦)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首套房贷款利率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买房有何影响?
来源:央广网2023-01-09 14:32:32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