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科伟等:中央三次表态指明2023年房地产发展导向

来源:中新经纬 2022-12-21 10:11:28

进入12月,决策层对房地产连续有了一系列表态:12月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要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12月15日,重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地产置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任务之下,并提出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在这一系列表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哪些内容?2023房地产行业政策导向如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12月15日-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将稳地产置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任务之下。

会议要求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这比2021年首提“探索新发展模式”的要求更进了一步。而2023年要“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意味着,一方面房地产既要有市场化又要做好有保障型住房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将正式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发展模式告别。

此外,在12月15日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中,房地产经济支柱地位再获确认。

该表态值得关注的表述有三点:其一,肯定了房地产行业的经济支柱地位。其二,预告更多供需两端的稳地产政策正在路上。其三,明确城镇化还有创造住房需求的空间。

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针对房地产领域提出要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等内容,进一步明确住房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中央三次表态对2023年房地产行业意味着什么?

这一次,中央先后发出的三个表态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共同指明了2023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施政方向。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房住不炒主基调不变,中央不会出台收缩性政策,但强力刺激也较难落地。

预计2023年中央政策将继续发挥托底作用,重点在于全面落实保交楼、引导房地产市场底部修复。一方面,为提振市场信心,中央层面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暂时不会出台,比如地产税扩大试点明年可能继续搁置,另一方面,基于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考量,全国层面的重磅刺激政策较难落地,类比于上一轮市场调整期如“930”等类似强力刺激政策,短期无落地可能性。

其二,地方因城施策空间进一步打开,激活新市民等购房消费潜力。

在房住不炒的大框架下进行扩大内需,即支持刚需、改善,继续遏制投机性需求。一方面,预示着地方因城施策仍有放松空间,预计一线及强二线城市调控政策或将局部放松,比如松绑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限制性购房政策,适当调降二套房首付比例等,弱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或将全面取消“四限”,同时加大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财税刺激。

另一方面,城镇化蕴含的住房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其一是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置业的刚性需求,针对新市民的购房支持政策,尤其是信贷端支持值得期待;其二,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人口由低能级城市向高能级城市跃迁所产生的“改善性”住房消费需求,核心城市落户特别是人才落户门槛可能进一步放低。

其三,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守住保交楼底线稳定社会民生,融资政策转向保优质主体。

保交楼就是稳民生,也是行业必须坚守的政策底线。预计房地产纾困基金、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金融机构配套融资等或将加快落地。房企供给侧改革已渐近尾声,稳信用下企业整体融资环境或将实质性改善,央国企及优质民企更将显著受益。

其四,探索并逐步过渡至新发展模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纲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重点“着墨”房地产行业新发展模式,即完善住房市场、住房保障两大体系,构建高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住房制度。未来有助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激励性政策或将落地,一方面,继续鼓励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加强租赁市场监管、加快实现租购同权。(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杨帆)
网站无障碍
杨科伟等:中央三次表态指明2023年房地产发展导向
来源:中新经纬2022-12-21 10:11:28
进入12月,决策层对房地产连续有了一系列表态:12月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要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12月15日,重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地产置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任务之下,并提出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