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城市解除限购屡现“一日游” 楼市松绑有边界吗?

来源:新京报 2022-09-21 09:29:49

热点城市楼市政策大尺度松绑仍在试探的路上。近日,苏州传出全面取消限购两天后出现政策反转,宣布继续执行限购;青岛在发布楼市调控新政一天后,删除了“二手住房不再限购”字眼。

往前追溯,苏州、南京曾放松“认房又认贷”政策,不过在舆论压力下,“暂缓执行”政策。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分析称,短期来看,热点二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的可能性较小,预计更多城市或以“优先放松郊区限购”的方式渐进式推进。

前有南京后有苏州、青岛,政策松绑被“叫停”

今年多次进行楼市政策松绑的苏州,再次走在前列。

9月14日,市场传出消息称,苏州全市取消首套房限购,本地户籍居民在苏州六区(相城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工业园区、高新区)购房,无需提供社保缴纳证明或个税证明。苏州并未官宣发文,不过当地中介曾证实了该消息。

但两日后,这一政策出现反转,有中介表示,“根据最新通知,9月16日起恢复之前购房政策,需要提供三年内连续6个月社保或个税证明,相城区、姑苏区已执行。”

除了苏州外,青岛住房和城乡建设微信公众号在9月15日发布了《我市动态完善房地产政策》。其中提到,继续在市南区、市北区(原四方区域除外)实行限购政策;对限购区域内新建商品住房,本地居民限购2套,二孩、三孩家庭可增购1套,外地居民居住满半年限购1套;二手住房不再限购。但是,9月16日,该政策中的“二手住房不再限购”已被删除。 

作为热点城市,苏州、青岛楼市政策上演“二日游”“一日游”并不意外。

事实上,苏州并非首次出现政策反转的状况。虽为热点城市,但在房地产政策调整上,苏州一直走在前面,出现多次松绑。今年4月,苏州宣布将二手房限售时间由5年改为3年;同月,对于首次使用公积金贷款的,个人可贷款额度从45万元提高至60万元、家庭额度从70万元提高至90万元。5月份,苏州宣布取消二手房限售政策,新房限售年限由3年缩短至2年,非本地户籍购房者的社保要求从24个月缩短至6个月。此外,苏州的首套房贷利率也率先达到全国最低水平。

8月份,苏州、南京政策调整祭出“大杀器”,两地传出优化或取消“认房又认贷”的消息,即结清贷款再购房者,首付比例最低可以降至30%。不过,在舆论压力下,苏州、南京“暂缓执行”政策。

对于热点城市南京来说,同样曾在限购全面松绑的边缘试探过。早在今年5月份,南京房地产业协会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为促进刚需群体合理购房,自5月20日起,南京市户籍和非南京市户籍居民购买二手住房时,无需提供购房证明。这意味着,南京此前执行的二手房限购政策被全面取消。但是,这一消息“官宣”不到三小时便被紧急删除。

“房住不炒”下,热点城市全面取消限购可能性较小

二季度以来,各地的房地产政策松绑潮一直未断。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50个城市发布房地产相关政策700余次。

不只低能级城市放宽政策,包括武汉、郑州、西安、成都、长沙等在内的省会城市,以及南京、苏州、无锡等在内的热点二线城市,都加入到松绑潮中来。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热点城市涉及到诸如“认房又认贷”最严调控政策松绑时,抑或是全面取消限购时,仍显得敏感,被及时“叫停”。

对此,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非热点城市近年来供应量大,房价比较平稳甚至出现下跌,几乎没有投机炒作的属性了,但热点城市不同,之所以称之为热点城市,是因为这些城市很容易出现投资炒房的问题。同时,这些城市也是人口净流入城市,必须要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基本原则——房住不炒。

在陈文静看来,热点城市“取消限购”被撤回,进一步表明“房住不炒”仍是政策的底线。在各类限制性政策中,外地户籍限购是核心城市实现“房住不炒”的重要防火墙,短期来看,热点二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的可能性较小。

那么,热点二线城市的政策松绑尺度在哪里?陈文静认为,在限购解除方面,预计更多城市或以“优先放松郊区限购”的方式渐进式推进。同时,结合8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允许地方‘一城一策’灵活运用信贷等政策”的表述来看,未来二线城市下调首付比例、优化“认房又认贷”政策的可能性较大。

(责任编辑:杨帆)
网站无障碍
热点城市解除限购屡现“一日游” 楼市松绑有边界吗?
来源:新京报2022-09-21 09:29:49
热点城市楼市政策大尺度松绑仍在试探的路上。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