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创新“带押过户”,专家:有利于激发二手房交易活力

来源:央广网 2022-08-30 10:38:46

北京8月29日消息,传统模式下的二手房交易过户流程较为繁琐,卖方借款或买方垫资、还清银行贷款、解除抵押、办理交易过户、买方重新设立抵押这些流程缺一不可,登记完成后买方银行放款,卖方最终才能拿到剩余的房款。整个周期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以上,这也成为二手房在市场流通的“最大绊脚石”。因此,在因城施策继续加码的同时,部分城市创新了二手房交易新模式——“带押过户”。

对此,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二手房“带押过户”预示着在购买尚存按揭贷款的二手房时,不用先还清按揭贷款就可以过户、重新抵押并发放新的住房贷款,此方式在节省资金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二手房交易效率,有利于激发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活力,促进住房消费。

激发二手房市场交易活力,昆明、济南先后出台“带押过户”新模式

8月17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新模式展开介绍,指出“为了让群众享受更便利的登记服务,针对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多部门分开办理时间长、买卖交易风险高、资金成本高的问题,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同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和银行、公证等机构历时近半年积极探索,在全国首次创新推出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新模式。对于存在抵押的房产要上市交易的,实现了不用先归还原来的房贷就可以完成过户、抵押、发放新的贷款,提高交易质量,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济南“带押过户”在工行、建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试点成功,将在全市二手房市场全面推行,实现银行贷款审批、抵押放款及二手房转移登记、抵押注销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

就在此前,昆明市也在8月初举行了存量房“带抵押过户”合并登记工作启动仪式,成功办理云南首笔二手房“带抵押过户”合并登记业务,并现场颁发了云南首本二手房“带抵押过户”不动产证。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从流程方面看,过去的模式是“房东筹钱偿还二手房剩余贷款-房东卖房-下家付款-房东收款”,而现在的模式是“房东卖房-下家付款-房东偿还二手房剩余贷款和收款”。

“从新交易模式看,具有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属性。其中,便捷是指买卖双方只需要在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即可,相关交易和过户业务就可以完成;高效是指,此类业务过去可能至少会拖3个月时间,尤其是涉及到房东偿还贷款的业务,而现在则可以压缩至3天;安全是指,全程的交易均是在资金监管协议下进行的,买卖双方的交易均有保障。”严跃进表示。

促进住房需求释放,持续调整房地产政策

8月16日,在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经济大省人口多,要多想办法促消费,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陈文静表示,本次山东济南首创推出二手房“带押过户”模式,促进住房需求释放,积极落实会议精神,短期来看,“济南模式”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借鉴,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城市跟进,在二手房交易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陈文静还表示,为了更好地支持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经济大省的住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快优化落地,从政策举措上看,近期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城市优化“认房认贷”政策,山东济南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短期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优化限购政策等仍是政策调整方向。伴随着经济基本面较好省份持续调整房地产政策,这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特别是热点城市的市场活跃度有望好转。

此外,严跃进也表示,新模式背后体现了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活跃二手房的政策创新思路,同时具有示范意义,是盘活二手房资源、加快二手房流通、从二手房交易活跃带动一手房交易活跃等方面的重要创新政策。对于全国市场具有非常好的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孙悦)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多地创新“带押过户”,专家:有利于激发二手房交易活力
来源:央广网2022-08-30 10:38:46
北京8月29日消息,传统模式下的二手房交易过户流程较为繁琐,卖方借款或买方垫资、还清银行贷款、解除抵押、办理交易过户、买方重新设立抵押这些流程缺一不可,登记完成后买方银行放款,卖方最终才能拿到剩余的房款。整个周期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以上,这也成为二手房在市场流通的“最大绊脚石”。因此,在因城施策继续加码的同时,部分城市创新了二手房交易新模式——“带押过户”。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