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旭辉】超30个买入评级 旭辉2021成绩单获机构认可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22-03-31 11:21:38

2022年3月24日,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如期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不到一周时间,超30家境内外知名投行、券商陆续发布研报,纷纷给予旭辉“增持、买入”以及“跑赢行业”评级。

业绩发布会上,旭辉管理层表示:“ 在‘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大趋势下,旭辉已经迈出了破茧重生的步伐,致力于成为一家‘受人信赖的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

业绩稳财务优,再融资能力凸显

年报数据显示,旭辉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78亿,净利润123亿元,业绩稳步增长。公司2021年通过发行绿债、低息美元债和境内公司债,新增融资成本降至4.0%。三道红线稳步进入绿档,财务更加稳健。

花旗认为旭辉的流动性风险被夸大了,其债务披露清晰,是物有所值的选择,重申“买入”评级。汇丰则表示认可旭辉严格的财务管理和执行力,高度关注回款,一年内到期负债仅4月14.8亿人民币一笔,短债比16%,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净杠杆率可控。

中信建投发布研报表示:旭辉2021年开发业务结算较为积极,全年交付面积增速达到37.0%,与结算项目均价同比提升12.7%共同带动收入实现50.2%的增速。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得益于2021年回款高效且拿地较为谨慎,旭辉至2021年底进入“三条红线”绿档,公开市场年内仅1笔14.8亿元的点心债需要在4月兑付。

长江证券研报表示:公司财务安全性和信用优势持续巩固,融资成本和信用评级在民营房企中尤为突出,且经营模式正加速转变,是行业格局优化浪潮中的潜在胜出者。

聚焦核心拿地,未来可售货值充沛

在行业流动性较为艰难、大多房企停止拿地的过去一年,旭辉仍积极参与核心城市拍地并有所斩获,成为了2022年北京首批土拍中唯一拿地民企,彰显出稳健的财务底气。截至2021年末,公司土地储备5983万方,其中一二线占比87%,可满足未来2年持续增长需要。

申万宏源证券研报表示:公司起步上海,坚持高品质全国化布局,深耕一二线,聚焦城市群,土储质优量足,民企拿地冰冻背景下,22年更是逆境重启拿地,低成本补充优质土储。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在现金为王的时代,高回款构筑了公司的安全壁垒,并提升了公司择优拿地的能力。长期看,旭辉可售货值充足且聚焦于安全性强、周转快的一二线核心城市,业绩持续增长可期。

国泰君安研报表示:旭辉2021拿地货值低于销售货值,坚决去冗余土储,从2022年拿地战略看,将聚焦15个城市且提高权益比,反映公司开发业务更为聚焦到擅长的区域,将有效保障未来的利润,且公司计划降土储去化周期至2年,反映效率致胜的理念。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旭辉积极采取多元化拿地,并利用多种收购渠道进行,包括政府招拍挂、股权收购及旧城改造等。考虑到公司拿地成本优势显著、销售单价保持稳定且商业运营逆势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践行长期主义,穿越市场周期

在业绩会上,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介绍了旭辉的第三个五年战略:公司要“穿新鞋,走新路”,坚持长期主义。而整个三五战略的核心,即围绕主业、相关多元的“同心圆战略”,在夯实主业的同时,积极布局和发展物业、商业、长租、代建等多个赛道,构建“轻重结合”的业务模式,打造“开发+持有”的核心竞争力。

浙商证券认为:公司围绕主业打造有效多元业务,是践行长期主义布局未来发展的体现,有利于提升综合开发和运营实力,拓宽拿地方式的同时,也能提升公司的抗周期性。

 高盛在研报中预计:随着旭辉在房地产+业务方面的持续拓展,总体盈利前景将得到改善,商业、物管以及代建管理的合计收入到2024财年将以约30%的复合年收入增长率进行增长,并预计到2024年其利润贡献比例将从8%的提升至17%。

美银研报指出:作为一家优质的开发商,旭辉的多元化业务增长迅速,并且该等业务的细分市场增长前景可期。美银表示,旭辉的并表权益大幅增加,关联投资减少,随着政策措施进一步宽松,维持对旭辉的“买入”评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广告信息,由广告主授权中国网地产发布,文中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王永超)
网站无障碍
【南京旭辉】超30个买入评级 旭辉2021成绩单获机构认可
来源:中国网地产2022-03-31 11:21:38
超30家境内外知名投行、券商陆续发布研报,纷纷给予旭辉“增持、买入”以及“跑赢行业”评级。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