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全社会应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来源:环球网 2021-11-01 09:18:41

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来看,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情况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全社会应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_中国网地产

图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

陆昊指出,城乡建设外延扩张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扭转,人均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不足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三调”结果显示,过去的10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比“二调”时增长了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9.4%,同期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由48.3%增加到62.71%。从这组数据的相关关系上看,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是吻合的。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程度不够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的城市和建制镇的用地总规模是1.55亿亩,村庄用地总规模是3.29亿亩,在城市和建制镇当中,低效闲置用地的问题是突出的,村庄用地总量过大、布局也不尽合理,这是有共识的问题。无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还是下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毫无疑问需要土地资源支撑。

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情况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也要靠政府出台新的规则和标准来全面提高用地效率。我们现在考虑到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合理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是三条控制线当中的一条,它是依据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格局划定的。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后,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范围内。

第二,要严格实施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当前,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总指标是由全国人大下达的,国务院来认真执行,我们还是要坚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跟着项目走,要跟着好项目走,跟着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走。当然,首先要保证基本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坚持大力度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继续完善增量的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的机制,鼓励各地更大力度地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同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注重推动城市的更新,形成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存量、盘活存量的工作格局,而不能把眼睛都盯在新增上,去占用新的非建设用地的资源。

第四,马上采取的措施是强化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完善修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用地使用标准。现在有些地方这方面的建设标准太松,我们没有那么多土地资源让你这么用,所以行业的建设用地标准要下大力气修改完善,突出它的安全性和合理的功能,而不是看着大就好,占的多就好。第二方面是要强化源头控制。我们和发改委都有共识,就是要加强项目生成阶段集约用地审查。以前在这方面是不够的,招商引资谈项目的时候,我们的审查标准是不够完善的,新上项目要特别强调节约集约的水平。重大的项目,占地多的项目,应该努力达到国内同行业当前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水平。第三方面是要全面开展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的用地普查。从点上看,这里既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很不好的。经过这样的专项普查之后,我们要对各类园区的节约集约用地再做进一步的规范和调整,使得园区真正成为产业化的节约集约用地最好的地方。当然,中国的国情差别是很大的,出台这样的政策我们也要慎重把握东中西部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诉求,以及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陆昊认为,要把全社会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各种智慧贡献出来,一起来推动节约集约用地,这一定要成为我国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王佳滢)
网站无障碍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全社会应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来源:环球网2021-11-01 09:18:41
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来看,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情况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