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助力成渝相向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 2021-10-29 09:57:50

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助力成渝相向发展_中国网地产

10月22日,车辆在开启试运营的环天府新区快速通道上行驶。环天府新区快速通道是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点项目。 姚永亮 摄(视觉四川)

《规划纲要》摘要

●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成都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同网、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政务事项通办、开放门户共建,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

对话

省同城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尹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

如何认识理解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日前,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莹佩

谈认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就是共建成都都市圈

记者:《规划纲要》提到成都都市圈,您对此如何理解和认识?

尹宏:唱好成渝“双城记”,既要发展相向,又要能级相当。成都平原经济区是我省经济最活跃、人口最集中、地位最重要的优势区域,在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创新活力等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2020年1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召开,明确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作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

成德眉资区域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这个区域与成都都市圈基本一致。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就是加快共建成都都市圈,有利于聚合4市之力促进成渝相向发展。

记者:成都都市圈发展有何优势?

尹宏:成德眉资具备了同城化发展的特征规律和现实基础,具有当好“火车头”的实力。

区域位置上,成德眉资4地是成都平原的主体,地理相连;历史人文上,成德眉资4市同属于一个省级行政区,有着同城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成都最大的优势是发展腹地广阔,可通过同城化迅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中心城市高端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而德眉资3市则可通过同城化发展融入成都,共享成都的发展环境、政策、资源和平台,形成“成都优势”与“本地优势”的相互叠加、错位互补,实现集群发展、相互成就,共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谈发展——成都都市圈起步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成都都市圈建设情况如何?有何阶段性成效?

尹宏:今年上半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3%,提前1年实现起步期阶段性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都都市圈起步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打造。发挥交通同城的先导支撑作用,加速推进“四网融合”。

统一市场体系加快构建。聚焦政策协同,4市共同发布都市圈营商环境宣言,1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城无差别受理;发布同城便捷生活十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职工医保参保关系异地转移“一站式”通办。

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快成势。联合成立15个产业联盟,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编制出台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方案,实施“三区三带”建设项目464个。

谈创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接续用力久久为功

记者:作为统筹协调部门,省同城化办公室在体制机制上有何创新?

尹宏: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以来,省同城化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统筹下,积极发挥协调调度作用,成都发挥主干带动作用,联动德眉资3市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年度重点任务,同城化共识已形成,同城化效应逐渐显现。

构建规划体系方面,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系列专项规划构建“1+1+N”都市圈规划体系。

创新推进机制方面,分领域组建省市联运参与的15个专项合作组,实现“行业协调+综合调度”。

此外,成都都市圈构建了横向纵向两套“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创新活力、绿色转型等维度,对都市圈发展质量和同城化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估。

(责任编辑:孙悦)
网站无障碍
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助力成渝相向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2021-10-29 09:57:5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