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批次100宗地终止出让!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21-08-11 09:54:58

8月11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国土局和青岛各区自然资源局纷纷发布公告,根据公告,7月30日青岛公示的第二批次集中出让的100宗地拍卖活动因故“终止”,再次实施公开出让时间,以届时公告为准。近来关于土拍传言的靴子落地了。

突发!青岛二批次100宗地终止出让!及几大猜想_中国网地产

突发!青岛二批次100宗地终止出让!及几大猜想_中国网地产

此次公告,或是青岛一直以来土地获取方式改变的一个预热。

二批次集中供地后,先是8月6日,深圳22宗地中止出让;8月10日晚天津发布61宗地延迟拍卖且下调限价,溢价率不超过15%;而杭州、南京、沈阳、重庆等城市土拍时间官宣推迟;济南土拍调整言论也甚嚣尘上。

“两集中”供地本意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但“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批次土拍,多个城市的高热度推高了地价,频现多个新地王,与政策目的不符,此次调整规则是对两集中实施的“打补丁”。

青岛第二批次出让明细请点击(http://house.china.com.cn/2103814.htm)


公告内容:我局于2021年7月30日发布的青自然资规(保)告字[2021]51号 ,青黄自然资规告字[2021]3087 号 ,青崂自资告字[2021]5号 、6、7号,即青自然资储告字[2021]10 号 ,青自然资规告字[2021]407号 ,青自然资规告字[2021]5 号 ,青城自资告字〔2021〕8 号公告的拍卖活动因故“终止”,再次实施公开出让时间,以届时公告为准。

这些公告号即是二批次出让的100宗地。

在7月30日公布的青岛二批次100宗地中,相对于大部分地块相对苛刻的条件,有一些地块门槛低,市场关注度很高,多家开发商积极踊跃,如果这些地块拍卖的时候热度太高转为竞配建或自持,就会出现像第一批次开平路45号地块17家开发商疯抢,诞生溢价率超过60%“新地王”的情况,最后产生“蝴蝶效应”引发舆论,与目前平稳房地产市场的基调不吻合。

此次终止后,如果调整土拍规则是对青岛楼市调控结果的保护,从而稳定市场。


1

关于青岛土拍市场的几大猜测

目前从杭州、天津、北京等城市的土拍调整政策来看,有点“全国重点城市一盘棋”的节奏。青岛或将对标这些城市进行规则调整。

一、与青岛同一天公示第二批土地名单的杭州率先向北京看齐改变了土拍规则,由过去的“竞地价”改为“竞品质”“竞地价”,首次推出“竞品质”试点地块,土拍的溢价率上限由之前30%调整为20%(“竞品质”试点地块的溢价率上限为10%)。天津的溢价率也官宣控制在15%,达到限价后摇号。

青岛或将严控溢价率,预防新地王诞生,可能引入竞品质新规则。

二、土地竞买方必须要有房地产开发资质。

三、对购地资金来源的审查,承诺为自有资金及提供企业资信良好的资信证明。

四、层层穿透股权禁止使用马甲。

 

2

对于青岛楼市的五大影响

如果土拍规则调整按照上述预测更改的话。

一、控制溢价率引入竞品质。开发商要想赚到更多的利润,基本操作是缩减建安成本降低质量,提出竞品质后,不再是开发商谁出的钱多谁就拿地,而是“谁的品质好”,谁才能拿地。对于购房者来说就是花相同的钱来获得质量更好的房子,无疑是一件好事。

二、控制溢价率限价下调,也会抑制开发商盲目抢地的现象,在房地产生态链中,给予开发商合理的利润空间保持正常运转。

三、没有高价地,也就很难出现高价房,稳房价稳预期。

四、规则改变,一些地块挂牌时间可能出现调整,影响到未来一段时间楼市的供应量。

五、如果对竞买资质和资金提出明确要求,会减少参拍企业,减少热度。

前几年房地产高速发展给人带来高预期,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另一方面郭主席提出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对于金融安全形成挑战。

无论是从供应端的土地,还是开发端,销售端的信贷等政策可以看出,这一次,“房住不炒”的决心和拳头“邦邦硬”。

(来源:卓易数据)




(责任编辑:杨帆)
网站无障碍
青岛二批次100宗地终止出让!
来源:中国网地产2021-08-11 09:54:58
8月11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国土局和青岛各区自然资源局纷纷发布公告,根据公告,7月30日青岛公示的第二批次集中出让的100宗地拍卖活动因故“终止”,再次实施公开出让时间,以届时公告为准。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