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风貌区严控市政设施高度体量色彩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7-15 08:04:56

大到污水处理厂、垃圾清洁站、变电站,小到公共厕所、市政箱体、雨水箅子,各种市政场站设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市规自委近日发布《北京市重要市政场站城市设计导则》,针对水、电、气、热等8大专业类型、40余种设施类型的市政场站制定规划设计管控与引导要求。导则确定了安全友好、美观融合、绿色先进3个方向,并分区分级进行差异化引导。

规划设计尊重整体山水格局

提到污水处理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臭味熏天的脏乱景象。然而,位于丰台区的槐房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用地的复合利用,将污水处理主厂房全部压到地下,地上建设为湿地保护区,为城市增添了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导则提出9大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减小扰动、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导则明确,市政场站规划设计应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特征,保护区域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自然天际线、景观眺望视廊的完整性。同时,应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依坡就势,通过将有限的建筑手段与无尽的自然意趣相结合,使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包括城市副中心、顺义、亦庄、大兴东部平原与郊野的过渡区域为平原田野风貌区。由于这些区域具备一定的城市发展空间,导则提出,应在市政专业整合、城市功能复合、公共空间融合上,创造新一代市政场站设施的典范之作。例如,城市副中心碧水再生水厂改造后,既提高了水处理能力及出水水质,还在地面建设公园,提供体育运动场所,极大改善了区域面貌。

老城非必要不设置大型设施

市政场站设施是保障市政供应需求的必要设施,受邻避效应影响,大部分市政场站设施需独立占地,数量多且分散。为落实新总规对建筑风貌及城市设计的要求,导则对不同区域提出市政场站设施的风貌引导,助力形成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品质。

其中,在古都老城风貌区,要严格控制区域内市政场站设施的高度、体量、色彩等各项要素,逐步拆除或改造与古都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而推进街区的整体更新。“针对老城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非必要不设置。”相关负责人介绍,导则提出,净化老城胡同空间内冗余的设施与景观,除居民生活必需,应尽量减少设施数量,优化布局,重现清净、舒适的老北京胡同风貌。此外,老城、轴线、重要街道不宜放置大规模的市政设施,如需布置,应结合实际要求与空间条件,统筹规划、合理设置,或与其他城市功能复合设置。

由于老城空间资源紧张,绿色空间仍有短板,导则提出,应结合现状条件增加老城市政场站设施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同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垃圾收集站、变电站、雨水调蓄池等市政场站的地下化,腾退地上空间增补老城绿化,并对地面附属设施进行景观化、艺术化设计,融入城市景观。例如,珠市口地铁站110kV地下变电站就设置在地下,地面则开辟为绿化休闲带,提升了珠市口大街沿线整体景观品质。

实行街道步行空间最大化

在安定门外大街辅路与和平里北街的交叉口,一组简易的公共厕所设置在天桥下的街角,挡住了来往行人的去路。由于布局位置不合理,原本的便民设施反而成了妨碍步行的“拦路虎”。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共厕所、市政箱体等小微型市政设施数量大,布局位置随意性较强,外观形象欠佳,对城市公共空间风貌形成较大影响。为此,导则提出,市政设施的布局应以街道步行空间最大化为原则,不影响行人正常通行、消防救护和安全疏散,避免设置在人流较多的区域,如道路转角、天桥及地下通道出入口、公交车站等处,并应逐步将严重阻碍步行的市政箱体进行入地处理或移入建筑内部。

此外,还应有序整合街道空间内各类通信广电、交通、监控等弱电箱体,可多箱归并、多箱集中,相邻的各类线杆可多杆合一为综合杆,提高空间利用率,扩大并净化行人通行空间。

针对随处可见的雨水箅子,导则也提出要求和建议。鼓励使用平面、立体排水相结合的雨水箅子,布置在人行空间的边缘位置,尽量减少对人行空间的切割。非机动车道应采用栅条方向与非机动车行进方向垂直的雨水箅子。

(责任编辑:王永超)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古都风貌区严控市政设施高度体量色彩
来源:北京日报2021-07-15 08:04:56
大到污水处理厂、垃圾清洁站、变电站,小到公共厕所、市政箱体、雨水箅子,各种市政场站设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市规自委近日发布《北京市重要市政场站城市设计导则》,针对水、电、气、热等8大专业类型、40余种设施类型的市政场站制定规划设计管控与引导要求。导则确定了安全友好、美观融合、绿色先进3个方向,并分区分级进行差异化引导。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