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阻断违规信贷资金流入楼市

来源:法制日报 2021-06-16 08:23:11

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6张罚单,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4家银行在北京的分支机构因违规发放消费贷、经营贷和房地产开发贷,合计被罚530万元,相关涉事人员也受到警告和处罚。江苏银行、中国银行、江苏灌南农村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也因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被银保监部门罚款警告。

今年以来,银保监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控房地产金融化和泡沫化,包括强化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监管要求,防止信贷资金从经营和消费领域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3月26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联合相关机构开展一次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专项排查,并加大对违规问题督促整改和处罚的力度。

文件下发后,监管部门积极行动起来,5月21日,银保监会对外公布了对5家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其中有的被罚银行就存在同业投资、理财资金等违规投向地价款或“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这些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处罚,体现了监管部门打击信贷资金从实体经济向楼市渗漏的决心。

监管部门的这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住房价格畸高,提高了年轻人在城市安居的门槛,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同步,并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控房价、打击房地产投机活动。而房地产价格泡沫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化。由于信贷资金的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获得了超量流动性,导致房价进一步提升;而房价的上涨又助长了投机行为,形成房价上升和投机加码的恶性循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则会导致银行呆坏账上升,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因此,管住房地产信贷资金的总闸门,有助于阻断这个恶性循环过程。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利益驱使和业绩压力,经常有经营贷和消费贷资金通过隐秘渠道进入房地产市场,影响了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效果。

另一方面,与房地产市场对信贷资金虹吸相比,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贷款难贷款贵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通过利率贴补、在新增信贷额度上保证中小微企业份额等措施,鼓励信贷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力图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消费贷款的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从而提振经济,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这些经营贷和消费贷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不规范操作,又进入到了房地产领域。让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因渗漏而失血,同时让楼市因隐性输血而满血复活,既干扰了供给侧改革,又影响了需求侧的消费启动,对宏观经济造成了双向不良影响。因此,实体经济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绝不是拿买醋的钱打了酱油这么简单,其危害不可低估。

哲学家尼采说过:不要轻易举起你的鞭子,一旦举起,就不要轻轻落下。对涉及房地产贷款的政策规定,既然已经出台,就应该严格执行;对那些违规的机构和个人,就应该一查到底,彰显宏观调控政策的严肃性,使中央支持实体经济、抑制房地产投机的信贷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信贷资金违规从实体经济进入楼市,细究其深层驱动因素,一是银行贷款对房地产市场的路径依赖,因房地产信贷市场的规模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对信贷资金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贷款的资金融通管道没有真正畅通,成本高、风险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要阻断信贷资金从实体经济违规流入楼市,既要有堵的功夫,也要有疏的功夫,建立起中小微企业经营贷和个人消费贷的盈利模式。双管齐下,方能事半功倍。

(作者董彦岭 系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永超)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坚决阻断违规信贷资金流入楼市
来源:法制日报2021-06-16 08:23:11
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6张罚单,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4家银行在北京的分支机构因违规发放消费贷、经营贷和房地产开发贷,合计被罚530万元,相关涉事人员也受到警告和处罚。江苏银行、中国银行、江苏灌南农村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也因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被银保监部门罚款警告。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