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域将打造百座博物馆

来源:金陵晚报 2021-05-27 10:23:10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博物馆达5788家,其中全国521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小镇”。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陆续拉开“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丽古都。接下来,南京市依托丰厚的文博资源,推进文旅融合深入发展,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

全域共建百座博物馆

南京这座古董铺子中,大小博物馆林立,随处可见厚重的历史。作为最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南京一直注重统筹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在去年公布的全国第四批等级博物馆名录中,南京共有8座博物馆榜上有名。目前,全市共有登记备案博物馆60座。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占备案博物馆总数的25%,国家等级博物馆总数和占比均为全省第一。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南京将加快编制《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推进一批重点文博建设项目,积极有序推进新增备案注册博物馆工作。今年,除了完成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静海寺纪念馆等场馆的提升改造工程,南京还将有一批新馆即将与大众见面,包括南京党史综合设施、城墙博物馆、江北新区红色文化广场等场馆,进一步释放文博魅力。

其中,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中华门瓮城附近,目前博物馆建设已进入展览陈列和内装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国庆试开放。近700块城砖列阵排开,2000余件种类多样的文物藏品,展示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届时,市民在这里就可以看尽中国明清城墙的前世今生。

“此外,南京还将大力发挥本地优势特色,在空间布局上,依托中山陵、长江路、夫子庙等文化资源丰厚的重点区域,构建博物馆聚落,打造综合性文旅消费地标。同时,充分发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专题,重点培育专题性行业博物馆,推进构建地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之城体系布局。”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南京将以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和高校博物馆资源为侧重,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一百座博物馆的备案注册工作。

激发博物馆夜经济活力

高质量的博物馆之城,不仅表现在数量众多,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发展活力、特色展陈、创新文化产品等,也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南京打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博物馆举办展览157场,组织教育活动1571场次,吸引了1372万人次观众慕名而来,各项数据位居全省首位。

“南京将全面提升博物馆整体质量,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等级博物馆占全市备案注册博物馆总数比例突破30%。”首先,南京将积极用好用活文物资源,夯实藏品征集和管理工作,推进藏品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强化对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开展藏品数字化工程,重点推进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展示提升工程。

南京一直持续关注博物馆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形式,打造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博展览。在刚刚出炉的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由首都博物馆申报,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参与的“1420:从南京到北京”大展再次获得优胜奖。接下来,南京还将持续打造特色文博品牌。

去年南京率先推动博物馆夜间开放,推出“夜瞻园”等创新性文化产品,“接下来,南京将加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打造‘博物馆文创产业生态圈’。支持博物馆夜间经济发展,丰富夜间服务内容和活动产品供给,打造新型夜间体验产品,激发博物馆夜间经济活力。”负责人介绍。

推动各领域博物馆均衡发展

南京市博物总馆作为全国最先尝试、成功运行“总分馆”体制创新的单位,2017年成为全国第一家“总分馆制”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首创的“总分馆制”被写入国家文物局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去年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作为非国有博物馆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标志南京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主体多元、结构优化、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南京将以政策保障统筹推进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均衡发展。”负责人介绍。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南京全域将打造百座博物馆
来源:金陵晚报2021-05-27 10:23:10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博物馆达5788家,其中全国521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