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位势跃升助推更高质量一体化

来源:新华日报 2021-05-26 10:30:28

南京:位势跃升助推更高质量一体化-中国网地产

冯芃 摄

南京:位势跃升助推更高质量一体化-中国网地产

南京:位势跃升助推更高质量一体化-中国网地产

□ 本报记者 李凯 胡明峰

南京,承南接北、连西接东,处于长三角走向长江经济带的咽喉位置,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函复同意,成为首个由国家层面批准的都市圈规划,引发外界强烈关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举足轻重。

经济规模跻身全国十强,高质量发展的位势进一步跃升,区域创新引擎的作用持续发挥,国家枢纽门户的功能日益增强,一个城市能级越来越强劲的南京成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创新协同,

做强“科教重镇”优势

淮安市盱眙县南部,距离南京市北部行政边界12公里、南京江北新区直管区60公里,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数栋高楼拔地而起,20万平方米载体近日已经建成。

这里是淮安与南京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批复南京淮安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支持该园开展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率先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级产业合作发展平台,加快建成全省南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由南京江北新区牵头,一期工程将引进智能装备、半导体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应用终端等大批产业项目。

周边区域,最看重南京科教创新资源。南京持续发力打造有世界影响的创新名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为做强长三角科教优势作出南京贡献。

南京都市圈规划中四个战略定位之首,就是打造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共建都市圈协同创新平台,强化重大科创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支持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南京都市圈内普通高等院校达到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如何攥指成拳、共谋创新?“科教重镇”加大创新资源辐射,促进在宁高校院所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动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与苏州市、扬州市、马鞍山市科技部门和产业园区对接签订合作协议,设立研发机构,与扬州等地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协议150余项、共建研创中心8家。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与镇江、扬州两市科技部门共同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和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不仅要有高原,还要有高峰”,南京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与长三角及南京都市圈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一期)正式开通,覆盖南京、镇江、扬州等9个城市。

科技创新圈共建共享,南京探索较早。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宁召开圆桌会议,共同发布《长三角科创圈共建创新平台倡议》;2020年7月,在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上,南京与镇江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促进南京仙林大学城、麒麟科创园与镇江高新区、大学城融合连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沿江产业转型发展带和临山创业创新发展带,支撑东起上海、经苏锡常地区进入南京的G42创新改革试验走廊建设,相关规划正在编制中。

分工协作,

做优“朋友圈”产业链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的步行街,一步经过挂着省界标识的电线杆,就来到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镇上刚成立的宁博创智谷,是宁马两地推进跨界融合、产业协同的“试验田”,宁博创智谷产业定位为“三高一新”,即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与新能源、食品健康与新材料。在南京江宁招商部门帮助下,总部位于江宁的科技企业艾瑞森于2020年被招引到当地落户,建设等离子涂层设备生产基地,目前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首套设备已经下线。园区负责人说,“南京的政策,在示范区同时享受,政策优惠程度就高不就低。”

南京与周边地区产业跨界合作效果明显。在安徽滁州市汊河,早在10年前,南京浦镇车辆厂的部分配套企业就外迁到这里,成为汊河首批轨道交通配套企业。目前同类企业已有138家,2020年产值达到42亿元,近3年年均增幅达到23%。汊河经济开发区重要经济指标近3年年均增幅达到15%,跻身安徽开发区前十强,成为安徽发展“黑马”。

近年来,南京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快,范围进一步拓展。周边城市不再只是承接转移产业,而是和南京形成产业协作。

江北新区与安徽来安县发布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共建实施方案,明确该示范区功能定位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由扬子国投和来安城基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开发投资公司,计划到2025年,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宁淮特别合作区,以省级南北共建园区试点为契机,宁淮两市实现签约产业科技合作项目147个,今年还将引进落地20个以上产业项目。2020年,宁杭合作试验区溧水生态智慧未来城开工,南京市溧水区与杭州市余杭区共建10平方公里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新型生态居住区,现已完成城市战略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城市设计。

南京与马鞍山、滁州等地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加强联动,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共建合作园区,推动产业转移转型发展。2020年,南京与马鞍山和滁州两市开展产业合作,推动江苏软件园与马鞍山市软件园合作共建,协助两市签约落地项目192个。

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南京还从制度保障上作出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在江宁-博望一体化示范区,重点项目宁博创智谷暂定前10年的收益不作分配,留于滚动发展,从第11年开始按照5:5进行利益分配。南京邀请周边城市参加南京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已成“惯例”。利用会展机会,南京组织召开2020宁扬产业对接会、南京都市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供需对接会等,达成签约项目102项,总投资达到380亿元。

轨道先行,

织就一体化发展“筋脉”

今年3月,南京召开城建城管大会公布今年重点城建项目,其中,3条南京都市圈城轨将于今年动工,引发强烈关注。

以“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为突破口,南京积极推动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南京与滁州、马鞍山、扬州等市共同争取,推动南京经滁州至蚌埠铁路、南京至马鞍山铁路、南京至滁州铁路、南京经仪征至扬州铁路等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

今年春节前,南京都市圈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此后,南京又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晋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于2018年12月开建的宁句城际,是都市圈第一条跨市域城际线,如今已进入开通倒计时。今年,南京明确要开工宁扬、宁马和宁滁3条城际线,其中宁滁城际是都市圈第一条跨省域城际线。

在“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跑起来的时候,南京市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

早在2018年南京市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后,南京就已布局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交通枢纽。南京禄口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完成,人货运力分别达到3000万人次/年、80万吨/年。禄口机场南京南站城市候机楼建成启用,苏皖两地已建立异地城市候机楼35个。以禄口机场为主体的东部机场集团整合受让包括淮安、扬泰、常州等机场的股权工作稳步推进。南京北站枢纽建设规划、马群综合换乘中心等加快推进,都市圈客运一体化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宁合高速改扩建工程滁州段竣工,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宁合、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宁宣高速公路江苏段开工建设,苏皖交界地区一批“断头路”也先后贯通。

南京还撤除市域范围内9个二级公路收费站,开通并加密宁镇扬区域港口“穿梭巴士”航线航班。

当第一辆从马鞍山博望开来的跨省公交,驶入南京地铁S9号线石湫站时,翘首以待的两地乘客们皆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南京开通的第9条跨省公交专线。

水陆空铁全面布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京高点起跳,更行稳致远。

成果共享,

做大公共服务“蛋糕”

5月11日,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会在宁召开,南京都市圈教育专委会成员单位制定公布了《2021-2025年教育工作合作协议》,敲定未来5年的“教育一体化蓝图”。2019年9月,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工作会议在宁召开。同年12月,南京市与马鞍山、滁州市分别签订为期3年的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南京琅琊路小学与苏滁产业园小学合作办学,百家湖小学在马鞍山市设立博望分校,一批教育合作项目得以落实。

跨区域校地融合成果丰硕。今年9月,落户安徽天长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将迎来首批师生。在溧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已启用近2年。阿里巴巴集团与南京市38所高校签订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协议,推动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

教育和医疗两大民生关切,是南京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2019年4月,南京正式启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联网结算试点,确定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和南京梅山医院为试点医院。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不少来自浙江、安徽的患者受益于长三角地区门诊直接结算。在医院直接刷卡结算,免去了资金垫付压力和往返就医地、参保地报销的烦琐程序,百姓异地就医负担大大降低。

南京市积极推动鼓楼医院、中大医院、儿童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采取集团化运营、设立分院、成立专科联盟等形式与都市圈城市开展合作。到去年,南京都市圈统一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已接入8个城市的163家医院、1.1万个科室;建成鼓楼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一医院等10家互联网医院。

长三角一体化,南京把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放在重要位置,签订《南京都市圈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协调推进实施长江大保护,着力提升流域防洪能力和水资源调配能力,积极推进跨界河道治理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沿江工业布局调整,绘就和谐共享的长三角一体化幸福图景。

在公共服务共享上,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成果还有很多:成立南京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打造长三角文旅特色美丽乡村,一批批文旅合作接连展开;宁马两市共同推广苏皖“两省一街警务室”合作经验,宁滁两市签署《宁滁警务深度合作协议书》共享数据资源,司法合作也在不断加深。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南京:位势跃升助推更高质量一体化
来源:新华日报2021-05-26 10:30:28
南京,承南接北、连西接东,处于长三角走向长江经济带的咽喉位置,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规划获国家发改委函复同意,成为首个由国家层面批准的都市圈规划,引发外界强烈关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举足轻重。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