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出台楼市新政 助新市民安居乐业

来源:中国商报 2021-04-14 17:06:46

近日,合肥市发布房地产新政,严厉打击房产市场乱象。其中,市区热点楼盘“摇号+限售”政策及市区学区内成套住房入学年限政策、二手房限购等无疑是针对不久前合肥市房产市场热点话题的一次“精准打击”。

此次合肥市房产新政透露出对于住房刚需人群的保障。其中,“力争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间)以上,着力解决好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一则方向性地强调,房地产市场最终要回归刚需,要让新市民和青年人在合肥更好地“安居”而后“乐业”。

安居:多举措优化 房屋租赁市场

合肥市作为以创新发家的省会城市,一直对人才求贤若渴。“合肥是养人的地方”,合肥也始终在用真心实意留住人才。

2020年1月,杭州市发布《关于促进我市住房租赁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着力提升住房租赁市场监管服务水平,改善住房租赁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新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2020年11月,《南京市存量房屋改建为租赁住房办理实施细则(试行)》印发,进一步推动房屋租赁市场“扩容”;2020年12月,《厦门市市场化住房租赁发展规划(2021-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新建租赁住房进程,盘活各类闲置住房用于租赁住房,推动商业、办公等存量非住宅改建为租赁住房。”2017年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城市在这几年均有大动作。

“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要支持相关国有企业转型为住房租赁企业,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稳定租金和租期、积极盘活存量房屋用于租赁、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给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2017年发布的《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中,关于国有企业进驻房屋租赁市场的条文掷地有声。

对此,合肥市是最早行动起来的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10月,合肥首家国有房屋租赁公司成立,经过多年探索与整合,合肥市住房租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它是合肥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房住不炒”的精神,整合市、区两级国有租赁资源而成立的,主要承担合肥市本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管理任务,通过“建、改、筹”等业务模式,基本确立“市场化发展、专业化运营、产业化增值”的发展模式。通过摸排、调研商业改造房源、开发商配建租赁房源、企业自持房源等信息多渠道筹集非改租房源,截至今年2月底,该公司已筹集非改租房源共682间,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

与此同时,合肥市近年来多措并举,一方面积极改造社会存量房,另一方面则在快速推进新开发的自有房屋租赁社区建设,逐步增加市场上可租赁房屋数量,从供给端发力,为阶段性住房需求人群提供更多更好的房屋租赁服务。据合肥市房管局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合肥市全市范围内国有房屋租赁公司已收集社会存量房18780套,用于面向有住房需求人群进行租赁。合肥市内多个地段的自有租赁社区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乐业:人口净流入 彰显开放包容

2020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共34.78万人,合肥市吸纳了其中近五成的毕业生,而每年约10余万的人口净增长也是合肥这座城市吸引人才的真实写照。在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No.2)中,合肥市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排名中位列第六。在住房保障维度,合肥位居60城排名第一位。

合肥市近年来在创新端不断发力,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团队、首个国产量子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均出自合肥。这座“求贤若渴”的城市不断“筑巢引凤”,用开放包容的胸怀,成就了一个个招商引资的成功案例。

随着合肥市常住人口的骤增,刚需住房量也随之不断增长。近期合肥市热门片区的部分乱象严重扰乱了合肥市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本次合肥市房产“新政”的发布,正是让楼市回归理性,将住房“还给”刚需,从新政中足以看出合肥市将人才留在合肥的诚意。

居者有其屋,安居而乐业。只有真正将市场更多地引导向刚需,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向更远处说,将住房“还给”刚需,才能做到留住人、安好家、立好业,城市发展创新的新鲜血液才能源源不断。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合肥出台楼市新政 助新市民安居乐业
来源:中国商报2021-04-14 17:06:46
近日,合肥市发布房地产新政,严厉打击房产市场乱象。其中,市区热点楼盘“摇号+限售”政策及市区学区内成套住房入学年限政策、二手房限购等无疑是针对不久前合肥市房产市场热点话题的一次“精准打击”。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