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完善共有产权房“使用规矩”

来源:南方日报 2021-02-05 11:38:17

 共有产权房对佛山是新事物,各方都需要尽全力来做好这个工作,因为居住权对于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是安身立命的首要选择,居住权得不到保障,就谈不上在某个区域就业,那他和他的家庭就很难定居下来。

既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去年底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佛山就更要考虑好推进节奏。

在已公布的五区共有产权房试点实施细则中能看到产业总量大、城市人口密集的顺德、南海、禅城三区,其房源数占了全市总量绝大部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证明佛山经济总量最高、产业链最完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三个行政区域,是目前本地居民、新市民比较关注的区域,所以在房源总量上是有倾斜的。

当然,三水区、高明区房源数量相对少,并不代表就被忽略不计,因为这两个区域目前土地资源是佛山市最不紧张的,以后如果有用地比较多的大项目,很可能就要向这两个区域倾斜,比如高明区现有建造轨道交通车辆的企业,同时一汽解放新能源汽车项目也在建设中,未来一旦大项目逐年增加,这两个区也要考虑适当的增加房源来吸引人口进驻。

到底共有产权房对吸引城市急需人才有何积极作用,广州刚投入运营的市级项目对佛山有一定启发意义。

广州市市本级首个公开发售的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在今年1月11日起正式开放申购,广州市民只要符合规定条件,且在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番禺六区及黄埔区(房源所在区)稳定就业或长期落户的家庭,就可以申购。

虽然这个共有产权房项目在黄埔区比较偏的位置,但是在该项目周边商品房均价已接近2.5万元/平方米情况下,申购成功的市民最低只需承担1万多元/平方米的成本,大概是首付40万元就能获得一套共有产权房,这在广州属于用最低成本获得居住权,所以申购这种房源的居民会比较多。

从大区域看,即便当前是谈广佛同城一体化建设,但是广佛两地还是得各自发展,还会存在“抢人才”的局面,广州这次不仅在黄埔推出市级共有产权房项目,广州城投集团去年在官方微信消息上也表示,接下来会在番禺区陆续推出类似的共有产权房。虽然说广佛两地政府在财力投入上、项目选择上有各自考量,但是对比广佛两地目前现有共有产权房数量,广州已经有1300多套,佛山目前首批不到250套,数量上差距明显,佛山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另外,从佛山内部供需看,五区投放共有产权房源是一个信号,即政府在城市中心区域试点新的住房保障体系,除了三水、高明相对房价偏低外,顺德、禅城、南海三地的商品房均价是在逐年稳步上升,尤其是在广佛交界区域的商品房价格都相对较高,很多新市民看中佛山的发展潜力,最主要关注顺德、禅城、南海三地发展水平,之后才会考虑落地。

那如何稳步推进佛山的共有产权房,我个人认为佛山需要尽快完善共有产权房“使用规矩”,因为共有产权房是开发商接受政府招标规则,最后根据合同从项目中拿出部分房源作为一种福利向社会推送,这期间政府部门和刚需购房者也加入房源运营,所以如何在三方间实现一个平衡很重要。

广州市为了保证共有产权房“稳定落地”,在去年就颁布了地方共有产权房交易新规则。在这个新规则的运转下,开发商、部门、刚需购房者关注的痛点,即共有产权房的售卖问题有了依据。广州的办法是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等方式新建的共有产权住房,闲置超过9个月以上的,剩余的房子可以转化为商品住房进行售卖。

目前佛山各区公布的相关规则中,都对共有产权房的建设标准有了明确要求,大体都是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等方式由房地产开发企业集中建设,通过“限地价、竞配建”等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但是对于如何处理闲置期较长的共有产权房,部分区的政策并不明确,这就是佛山可以完善的细节。

另外,对于共有产权房“产权流转实行封闭运行”环节,佛山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完善细则,既能让使用者在居住过程中减少麻烦,同时更加巩固共有产权房的“非盈利”属性,确保共有产权房政策运行平稳,让更多人受益。

(作者系佛山汇诚鸿图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尽快完善共有产权房“使用规矩”
来源:南方日报2021-02-05 11:38:17
共有产权房对佛山是新事物,各方都需要尽全力来做好这个工作,因为居住权对于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庭,是安身立命的首要选择,居住权得不到保障,就谈不上在某个区域就业,那他和他的家庭就很难定居下来。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