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乘RCEP之风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扬帆启航

来源:青岛日报 2021-01-20 17:28:21

市北:乘RCEP之风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扬帆启航-中国网地产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效果图。

市北:乘RCEP之风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扬帆启航-中国网地产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

市北:乘RCEP之风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扬帆启航-中国网地产

■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高峰论坛项目签约仪式。

市北:乘RCEP之风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扬帆启航-中国网地产

■挪威船级社入驻青岛国际航运中心。

市北:乘RCEP之风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扬帆启航-中国网地产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效果图。

当来自世界的风吹向胶州湾东岸,这座因海而生、向港而兴的城市正紧紧抓住机遇之手,加速崛起航运服务产业的新高地。

1月18日,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全面开工仪式于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举行。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借势RCEP,市北区要打造一个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

站在青岛新百年的历史起点上,各城区应如何助力航运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青岛发展的新增长极?显然,市北以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为名,以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为抓手,推动港口城市港航产业健康发展的新时代答案正渐渐浮出水面。

机遇:借RCEP东风,崛起胶州湾东岸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这份涵盖了东盟十国和中、日、韩、澳、新共15个国家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尘埃落定。这将是青岛、也是市北推动格局重塑、实现进位赶超的绝佳机遇。一旦错过了这个机遇,也就意味着错失一个时代。

俯瞰胶州湾,市北区建设RCEP试验基地,将与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互为犄角,在区位上形成“品”字结构,有利于推动青岛全域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进而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而在国家战略赋能之前,市北区便积极响应青岛所发起的“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举全区之力打造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市北区已经按照“1+6+N”的产业载体支撑体系,实现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园区建设的有机统一。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率先于十个区市抓住RCEP机遇的市北,正随着RCEP试验基地的崛起,重塑胶州湾东岸开放发展的“老城力量”。

使命:打造集聚区,天时地利人和

2020年12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要支持青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十三五”期间,山东船员大省作用突出。据统计,目前,全省辖区注册海员数量达18.02万人,占全国总量的21.7%,同比增长48.9%,增量位居全国第一,有力保障了海上物流链的安全畅通。作为船员大省,发力航运服务,山东具有领先于其他省市的优势,更是为港航产业保驾护航的必须要求。

当下,青岛已经汇聚了洲际、远洋华林等国内主要船舶管理公司,管理船舶数量约占全国的近20%。从区位优势上来看,青岛的地理位置可以作为船员和零部件更换的重要港口;从产业集聚上出发,青岛具备船员培训、船舶供应的产业基础,更应该借助上合组织示范区、自贸区等政策的溢出效应、发挥国家赋予青岛“一带一路”桥头堡定位的功能效应。

面对使命,市北给出答案——打造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

综合RCEP试验基地建设,市北区邀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参与编制了产业规划,精选5大赛场、17条赛道,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发展聚势而强、全面突破。其中,5大赛场为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特色产业五大领域,同时,在“新航运”领域聚焦船舶管理、航运服务和邮轮产业3条赛道。市北区将在未来2—3年聚力打造中国北方船舶设备交易及物资供给中心、国际航运培训中心、北方邮轮中心。

RCEP协议的签署,将使得港口、航运、贸易等多领域最先并将长期受益,也为市北区促进产业聚集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这是市北区打造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的“天时”。

近年来,市北区围绕新航运产业方向,精准聚焦航运服务相关产业发展。依托山东省海洋特色产业园平台载体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优质航运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打造国际船舶管理产业集聚区,不仅可以拓展海洋特色产业园区的物理空间,更将延伸优质服务,从而在胶州湾东岸航运服务产业聚群,进而推动老城焕新。这是市北区打造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的“地利”。

2020年5月,上海海事大学与青岛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研究院于2020年10月注册成立,落户青岛国际航运中心。与此同时,挪威船级社有限公司等15个涉海项目也陆续签约落地,注册资金近百亿元,助力市北区在新航运的赛道上再次加速。

整体来看,把握船舶管理,市北区注重发挥头部企业的城市力量,全球最大的船舶管理集团V.Group已经与市北区政府签署意向,打造中国区北方总部及全球船员培训中心,带动国内外船舶管理公司集聚发展。打造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市北区也已然具备“人和”。

组合拳:以资本调集资源,以资源盘活资产

聚焦高附加值航运服务,带动航运服务业产业链整体发展;依托船东与货主的往来关系,加强船舶管理能力,这是打造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的目的。同时,集聚区因其聚集衍生的相关产业,将引领老城区航运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深入剖析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的发展思路,我们可以发现,聚焦金融手段赋能航运产业建设的创新打法,市北区打出了一套以资本调集资源、以资源盘活资产的“组合拳”。

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计划在产业园内打造一个平台——市北区平台公司建投集团拟联合山东海运发起设立总规模为22亿元的新航运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船舶管理集聚区的运营发展。

山东海运作为山东省国资委控股国有企业,如今基本形成以远洋运输为核心,以航运金融、航运服务为重要依托的“一体两翼”产业布局,与建投的合作将使得航运与金融加速融合,相互赋能,共同推进集聚区走入市场,汇聚强大的外部力量——这是集聚区内运用资本调集资源的体现。

下好新航运这盘大棋,市北区需要“广发招贤令”,汇聚行业顶尖棋手。以此为目标,建投集团将与山东海运及上海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共同合作,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船舶管理中心项目为核心载体,利用周边闲置空间载体,打造船舶管理产业聚集区;围绕产业建设,发力船舶管理,集中力量与卫狮集团等国际化头部企业合作,同时与全球前十的船舶管理公司建立联系,将国内优质资源要素导流至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此外,利用头部机构的平台力量,集聚国际化的顶尖企业集聚、联动省属地方机构,集聚区内将具备丰厚的产业存量;而在此之前,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内已经有山东海运、太古轮船、中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劳氏船级社、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华宸融资租赁、德玛物流、泽瑞船务等优质品牌率先入驻。

国际船舶管理产业聚集区的资源汇集,已然初具规模。

新地标:以项目为主阵地,释放品牌效应

集聚区的打造将精准定位于船舶管理领域,在邮轮港区核心区建成前积极承接航运服务产业的入驻与发展。国际航运中心作为集聚区先期载体,已经推动国际、国内船舶管理龙头企业落户。项目二期将落在大港纬四路国际船舶管理中心,成为市北区新航运产业的强引擎。

国际船舶管理中心作为二期载体的启动项目,位于辽宁路和华阳路以北、大港纬四路两侧,规划9.7万平方米产业发展空间,将着重吸纳船务服务企业、跨境贸易企业、航运商务企业、航运科技企业。

新时代的产业集聚区需要通过完善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以构建产业生态,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和聚集效应,实现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船舶管理中心除了要发展产业空间,还将配备人才公寓、康养配套、教育配套等,为入驻人员提供居住、医疗配套服务,从而将产业反映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各个层面融合,再形成完备的产业生态。

国际船舶管理中心项目将成为发展航运服务的主阵地,下一步,产业园区将逐步向西、向北外溢发展,不断向外辐射,在形成更具张力的发展空间的同时释放产业合力,最终形成以辽宁路科技街、华阳路两侧作为承接载体的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集聚区将以开办船舶管理大会为轴心,发布更具专业性的核心区产业导引和扶持政策,揭牌运营多个产业服务平台。通过船舶管理联盟的成立,市北区将凝聚“双招双引”的强动能,进而吸引以卫狮集团为代表的首批船舶管理类公司入驻。

未来,市北区还将针对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汇聚增量、建设市场化的服务平台“一窗通办”、组建行业联盟协同行业良性发展,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为集聚区内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在未来三年内,市北区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精准招商,突出招大引强,争取将10%国内船舶管理公司、5%全球船舶管理公司的中国区总部引进落户,不断释放并扩大集聚区的品牌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青岛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乘RCEP之风、破新航运之浪。新时代的号角正式吹响,擘画“十四五”,我们可以看到,以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为“补给站”,一个面向更广海域、实现更新开放、赋能与发展的市北区,正加速驶向深蓝。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市北:乘RCEP之风 RCEP国际船舶管理集聚区扬帆启航
来源:青岛日报2021-01-20 17:28:21
当来自世界的风吹向胶州湾东岸,这座因海而生、向港而兴的城市正紧紧抓住机遇之手,加速崛起航运服务产业的新高地。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