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主题公园、交通枢纽等 未来五年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成型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0-12-07 11:07:33

昨日(12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闻发言人刘占兴介绍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过程、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成型。

“规划建议提出,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总的就是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刘占兴介绍。这次市委全会把“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作为抓总的要求来强调。对此刘占兴阐释说,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首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8次视察北京,13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来展开,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这是北京未来发展的纲和魂。

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谈绪祥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十四五”期间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时期,未来五年在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区发展方面还将有几项新的措施。

在规划建设副中心方面,北京将牢固确立绿色发展定位。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城市副中心最突出的特色和亮点,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成型。如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带动更多功能和人口转移。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谋划推动建设二三期工程。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三大文化设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

北京将一如既往重视雄安新区建设。在具体措施上,将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建成投用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分别由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等提供办学办医支持。

同时,加强接驳顺畅的交通体系建设,建成京雄高速等项目,实现交通路网顺畅衔接,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提供支撑。

重点

多措施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北京等区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市委全会明确提出了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标,那么下一步北京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对此,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北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二是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强战略长板,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光电子、生命科学等领域持续占先。三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部署“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

此外,还将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发挥大企业领头羊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从而加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那么,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目前是什么情况,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市委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对此介绍说,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大约是6万元。如果将处于中位数的2/3至2倍,大约是4万元至12万元之间的人群划为中等收入群体,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体大约占常住人口的55.8%。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具体方式上,如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强化服务业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等。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洋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环球主题公园、交通枢纽等 未来五年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成型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0-12-07 11:07:33
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成型。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