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完成 中轴线长安街将实行色彩管控

来源:北京日报 2020-08-14 07:10:26

城市色彩体现一座城市的气质和魅力,见证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昨天,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已编制完成并于近日印发,北京城市色彩主基调确定为“丹韵银律”,《导则》还建议老城平房区内禁止大面积使用高艳度色彩,保护整体风貌格局。

红灰色系构成色彩主基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加强城市色彩管控。为此,《导则》从北京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等角度出发,经过大量现场调研,梳理和提取出城市关键色谱与色域,确定北京城市色彩主旋律为“丹韵银律”。

所谓“丹韵银律”,从色彩学的角度看,就是由“丹韵”引导的红色系与“银律”引导的灰色系两大色系。“丹韵”之暖与“银律”之冷和谐交融,构成了北京城市相得益彰的色彩主基调。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色彩风貌。相关负责人解释,北京的传统建筑规制完整,色彩格局明确有序,皇家皇城是红墙黄瓦,民居胡同为灰瓦灰墙,整体城市外素内彩,可以用“红黄金碧、灰瓦素城”来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十大建筑”引领,公共建筑多用天然石材,民居砖混与涂料兼施,城市总体呈暖灰色基调。改革开放后,丹色和米色调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玻璃、金属等新型建材也日趋增多,城市色彩风貌趋向透明。

国家大剧院、“鸟巢”、中央电视台总部大厦……近20年来,金属构件与淡蓝色、微绿色玻璃幕墙十分常见,城市色彩风貌继续向新颖多变、银辉清新的方向发展,“熠彩城市正成为新建城区色彩风貌的新趋势”。

全市划分为四个城市色彩分区

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市域空间结构以及城市风貌分区,《导则》将全市划分为四个城市色彩分区,并对每个分区提出色彩主旋律及风貌特征引导,进行精细化管控。

其中,古都色彩控制区的主旋律为“红黄金碧、青院素城、古今交辉、大城经典”。这一区域将实行最为严格的建筑风貌管控,严格控制区域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各项要素,逐步拆除或改造与古都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实现对老城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

现代色彩控制区的主旋律为“丹韵银律、斑斓京韵、时尚新颖、多元交汇”。平原色彩控制区为“多元并列、各显特色”。山区及山前色彩控制区则为“城峦共生、自然和谐”,提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应师法自然,与自然山水的背景相协调。

针对北京城市重要“两轴”,即长安街与中轴线的色彩趋势与发展,《导则》也提出了相应的色彩引导建议。其中,长安街的色彩氛围整体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为主,强调分段定位与塑造,展现与大国首都风范相符合的城市色彩形象。中轴线的色彩控制力求塑造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色彩氛围,打造活力多样的中轴线色彩空间,通过控制组团色彩形象,延续历史文脉。

老城修缮避免简单涂抹覆盖

老城修缮有诸多学问,稍有差池便容易影响整体风貌。《导则》聚焦老城,从色彩的角度进行归纳整理,提出色彩管控建议。

“有的胡同打眼这么一看就觉得墙面颜色不对,偏了。”传统的暖灰色墙面变成偏蓝的冷灰色,这叫做“色味变异”。针对这一现象,《导则》建议在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中,保持建筑的原有用材、用色特征,避免冷灰色替代暖灰色、单一颜色材料简单覆盖的现象发生。以墙面用材为例,原本胡同的灰砖墙面是由一组复合的灰色构成,如果在墙面单一地涂上灰色涂料,那就与传统北京灰色不符;如果在墙面贴砖,质感更是与传统北京建筑材料不符。针对背景建筑色彩突兀的现象,《导则》建议传统风貌保护区的平房区内禁止大面积使用高艳度色彩。

此外,针对北京大量已建建筑,《导则》从城市发展历程出发,将北京城市建筑分为皇家建筑、传统民居建筑、现代大型地标建筑、商业商务建筑、公共建筑、现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七个类型,聚焦建筑单元,给出建筑色彩相应的引导与管控。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完成 中轴线长安街将实行色彩管控
来源:北京日报2020-08-14 07:10:26
城市色彩体现一座城市的气质和魅力,见证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昨天,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已编制完成并于近日印发,北京城市色彩主基调确定为“丹韵银律”,《导则》还建议老城平房区内禁止大面积使用高艳度色彩,保护整体风貌格局。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