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链 布局南京

来源:南京日报 2020-07-08 10:15:44

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链 布局南京-中国网地产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当前,因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提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最发达地区,肩负打造全国强劲活跃增长极的使命,需要勇于担当,构建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和长三角特大城市,要更加注重在自主可控产业链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上构建区域自主配套能力;更加注重发挥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发掘强大内需及消费市场,以“文化+”“创意+”发展壮大消费服务,提升终端产品附加值;更加注重南京的基础研究深度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益,合理引导未来科技和新兴业态发展壮大;更加注重区域合作,发挥南京都市圈的龙头城市引领作用。 

更加注重发挥南京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体系作用,在一些行业领域形成参与国际竞争整体优势 

现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由“成本市场”导向转向“自主安全可控”导向,跨国公司主导的“离岸”布局向优势地区的“在岸”集聚转移。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我国多数制造业产业链对全球产品和技术较为依赖,开放经济发展和深度融入全球的产业链体系挑战巨大。为此,我国提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肩负打造全国强劲活跃增长极的使命,需要在当前逆全球化的背景和态势下勇于担当,构建自主安全可控产业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长三角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城市/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力求在部分行业领域形成城市/区域间横向或纵向分工体系,各城市集中有限精力打造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推动长三角品牌园区联动发展,鼓励多方共建企业供应链的信息互通平台,在保障更多企业实现本土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产品和零部件配套的基础上,力争在一些行业领域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优势。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和长三角特大城市,可以在自主可控产业链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升骨干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控制力,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的国家重任;积极培育壮大南京及江苏本土跨国公司,支持外资“龙头企业”扎根发展,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整合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上,高位链接全球生产网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增强内外资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力争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上构建区域自主配套能力。 

产业投资转型于补链和延链。通过大城市产业链组织鼓励城市间产业协作与企业供应链的信息互通平台建设,保障更多企业实现本土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产品和零部件配套,鼓励技术关联性产业调整进行产业链补链。同时,面向国内市场和进口替代,发展终端消费品,配套构建创意及市场营销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链”。力争在产业链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上有所突破,强基强链强实力。既要围绕产业链培育创新链,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企业研发体系完善,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面向国家科技发展长期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科学研究。

更加注重发挥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发掘强大内需及消费市场,以“文化+”“创意+”发展壮大消费服务,提升终端产品附加值 

长三角人口密集、综合实力雄厚、城乡居民较为富庶,能够在市场发展水平、消费聚集带动能力和增长潜力等方面引领全国,需要面向全国市场挖掘内需潜力,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及产品、服务供给方地位,着力提升传统消费、壮大新型消费,更加注重文化创意增值与市场营销策划作用,加快形成城市/区域间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服务消费发展格局,推动长三角国际文化创意城市群以及创意都市、消费都市等建设,培育壮大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终端品市场,着力以优质供给激发居民消费意愿、打造高质量内需市场,进而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南京作为我国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商旅文体等传统消费以及新兴消费市场优势明显,且坐拥“华东第一商圈”,可以在扩大内需市场、推动消费回升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更加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结合内需市场需求以及消费升级等新形势,加强对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产品细分领域竞争态势的跟踪、分析与研判,强化政府引导,积极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增强企业应对市场能力。 

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聚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和新兴消费提质扩容,策划建设引领潮流的消费街区和新型商业综合体,加快完善市域商业商贸中心等级体系,重点通过消费新热点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新热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的新服务、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新场景等普及应用,加快形成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精神消费、信用消费、小众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模式与集聚格局。

积极打造世界“创意之都”“设计之都”,围绕地方文化标识以及产业转型、产品升级和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企业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对接服务机制,鼓励企业将知识、智慧、创新等文化创意要素植入产品,通过性质和功能渐进性/颠覆性改变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交叉融合,积极打造文化创意新经济产业形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工业设计、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服务于区域的龙头企业;加快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硬件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创意产品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育与培训,打造品牌性平台载体与活动(博览会等),培育壮大各类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企业。 

更加注重南京基础研究深度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益,合理引导未来科技和新兴业态发展壮大

当前,长三角需要围绕创新补链强链,明确科技、体制等全面创新方向,更加注重创新质效,合理引导未来科技和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实力强,连续三年的创新名城建设,使南京在江苏的科技创新引领地位不断强化。应对国际国内和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南京需要同步提升基础研究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在全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强化基础研究引领作用。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科技布局应该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更宽广格局,应瞄准影响人类健康、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智能科学、地球科学)做出应有贡献。南京需要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力量,聚焦信息、生命、材料、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发挥南京环境地学优势,组建水土研究院、地球演化及行星科学研究院等前沿基地,按照国家研究中心的标准,建设空间天文与前沿技术、水土环境等3-5个前沿科学与交叉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申报工作,以紫金山实验室核心,以紫东地区为重点,加快争取率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国家大科学计划,打造国际化、高水平原始创新基地,强化南京创新思想策源、知识创造、要素集散等功能。 

注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提升。长三角围绕优势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创新链,以科学研究和原创思想为基点、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研发为转介、以产业化和市场化生产应用为出口,构建一条全链条式创新—产业体系。对于南京来说,要围绕长三角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未来网络、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北斗卫星应用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建设区域性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以南京创新名城带动长三角成为价值链“头部区域”。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加强对创新产品研制企业和用户方的双向支持,更加注重对产品消费端的有效补贴,健全以经济社会效益结果为导向的产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特大城市资源配置与控制作用,引领打造创新集成网络,整合区域创新源、成果转化生产商、市场营销运营商,培育一批为长三角产业链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的集成商。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除了落实好创新名城的系列政策,还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人”的方面,不能局限于国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安居问题,还要瞄准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学习复制上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探索为顶尖科研团队中的核心成员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为外籍优秀毕业生来宁发展提供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等。“钱”的方面,要发挥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和资源聚合作用,加快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科技小额贷款以及科技融资租赁等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提供优质科技融资服务。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创新机制,支持其参与产品设计研发、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及技术转移等高附加值创新活动;支持南京大企业集团带领城市群相关企业组团“走出去”,通过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扬子江城市群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更加注重区域合作,发挥南京都市圈的龙头城市引领作用 

国家提出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并将编制出台《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国家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核心作用明显,常住人口约占20%,经济总量占比超过30%,财政收入占比超过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另外,教育医疗资源、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等都遥遥领先都市圈其他城市。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更好发挥南京龙头城市引领作用,带动南京都市圈整体实力提升,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发展能级向苏北皖北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传递的“中继站”和“加压器”。 

放大南京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便捷通勤的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重点加快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推动形成沿江高铁环线,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铁融合”。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提升都市圈公路通达能力。探索建立以南京港为核心的港口群联动协作机制,鼓励都市圈机场加强合作交流。 

放大南京创新名城优势,整体谋划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建立都市圈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供需对接工作制度,鼓励南京高校资源与都市圈城市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推进都市圈产学研跨区域合作。整合都市圈科创资源,依托南京重大科创平台与产业创新中心等,联合攻关优势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宁淮、宁滁、宁马等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产业飞地”与“创新飞地”联动发展,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共建方式,在都市圈内统筹布局产业链。 

放大南京营商环境优势,扩大开放新空间。深化国际口岸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探索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以及电子证照等政务数据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机制和智能监管体系。放大南京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国际性展会品牌效应,以联合举办和互设分会场等方式,强化都市圈品牌展会和相关贸易投资活动协调联动。依托南京国际影响和国际服务能力,鼓励都市圈企业组团“走出去”。 

放大南京公共服务优势,共建优质生活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都市圈城市优质中小学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建立都市圈职业教育联盟。统筹推进都市圈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布局,鼓励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共筑文化发展高地,鼓励优秀文艺作品联合创作和演出,塑造具有普遍共识、凝聚人心的都市圈精神。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链 布局南京
来源:南京日报2020-07-08 10:15:44
当前,因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提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